三月初十。
各地州府的論辯人都陸陸續續來到了汴京城。
汴京城內,空前熱鬧。
圍繞士農工商排位的討論,一波接著一波,且每個人的論據都不盡相同。
有商人向士妥協。
聲稱以當今商人的貢獻,雖不如士,但完全有資格居於次席。
有匠人認為商人勢大。
若地位躍升,必將引發無數奸詐重利的錢鬼出現,破壞民風良俗,擾亂商貿秩序。
有地主稱民乃國之本。
而今朝廷重商、重工而不重農,工商利厚、農人利薄,理應繼續鞏固農的地位,不然漸漸將無人種田。
有書生士子稱唯有士為首。
學問、品德、禮儀才能穩固,不然天下人矇昧,以利為先,必然使得禮崩樂壞。
……
大宋論辯之風向來濃厚。
而今這個適宜於全民討論的話題,更是將論辯推向了高峰。
每個人在心中都將“士農工商”四字排出了一個順序,並試圖說服那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人。
汴京城一些見不得光的賭場裡,紛紛將此事做成了賭局,依照士農工商的二十四種排列順序,分別設定賠率。
很多人為了心中所想,都參與進去,下了重注。
……
三月十二日,午後。
國孑監旁,孫記碗茶。
蘇良身穿便裝,坐在茶館的一處角落,已聽茶客們討論了一個多時辰。
聽完後,蘇良有一種感覺。
此次計程車農工商排位之辯,極有可能出現“經年不決”的情況。
所謂經年不決。
即討論數年,仍然未能確立結果。
最著名的例子。
就是王莽新朝的俸祿改革,足足討論了數年。
蘇良本以為,此次排位之辯後,大機率是士商農工或商士農工的排位。
因為,當下的全宋變法對商人的依賴性極高。
商人們的態度又強橫。
將其排在末位確實不合適。
但是,當蘇良聽到這些人的議論後,發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商人已成為士、農、匠三方圍攻的物件。
大慶殿上一旦開啟辯論。
出現的場面不會是四方各執一詞,而是其他三方都有可能圍攻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