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創業都是受到資金約束,沈度不同,他手裡的錢敞開用。
數千億資金,喬依娜一時半會兒也用不完的。
平常產業沈度根本看不上,眼睛緊盯高科技。
九十年代賣的最好的是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錄音機、錄影機等電子產品,但沈度清楚知道最終結果,國內企業一定會迎頭趕上。
所以,這些產品沈度不想插手。
未來若干年,通訊領域才是真正的戰場。
所以,沈度交代的很清晰,錢敞開用,集中力量發展尖端技術,佔領食物鏈頂端。
至於能不能成功,要看喬依娜的本事。
實際上喬依娜的動作已經夠快的了。
收購行動在全世界展開,大公司不用想,小公司遍地都是。
有些事情不言自明,你弄得動靜太大並不是一件好事,起步階段悄悄地發展,夯實基礎最重要。
目前階段先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而後再談追趕。
比如最近收購的日國小企業,都是混不下去的,深度投資公司收購過來,也就沒有人關注。
即便是ASM公司,放在IBM眼裡,那也是垃圾。
在港北,大片的工地如火如荼,下半年就會有廠房竣工,如果快的話,年底或者明年初就有產品問世。
比如小靈通。
小靈通只是過度產品,沈度給出的壽命只有十年。
小靈通上市之後,新一代產品將會快速推進。
第一代手機大哥大已經面世,摩托羅拉、愛立信很快就要登上國內舞臺。
所以,留給沈度的時間不多。
國內手機行業發展,將來也會不錯。
但是,關鍵技術被人掐脖子。
不管是小米大米,說的比唱的好聽,不管你怎麼吆喝,沒有硬實力只能看別人眼色。
真正的硬漢子是化為,說這是高科技領域中的長城,一點都不誇張,以一己之力頂住美佬萬鈞之力。
小百姓或許感覺不出,在這場較量中如果美佬得逞,國內科技行業也將一片哀鴻遍野。
當年有一種叫法是巨大中華,說的是四大通訊裝置製造公司,分別是巨龍、大堂、中興和化為。
80年代末9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信市場也開始發力,本土力量應運而生,新興的四家有代表性的通訊製造廠商分別為巨龍通訊、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頭一個字恰好是朗朗上口的“巨大中華”。
中國電信市場由進口高價裝置壟斷的局面,從此破局。
從時間上追溯,在南方以代理國外裝置起家的中興、華為的成立早於地處北方的巨龍與大唐。
但是行業皆認為,論政府資源、技術實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生於北京的巨龍和大唐要遠勝於位於深圳的中興和華為。
這四家出身各異的企業,曾經有過相似的輝煌。
90年代中後期,由“巨大中華”帶來的牽制效應被日漸放大,一方面,由於本土廠商介入競標,長期高企的電信裝置價格開始快速下滑,為運營商爭取到了相對合理的價位,另一方面,由於成本的下降,中國運營商開始步入大規模建網週期,電信基礎設施水平快速提升。
而起到牽制作用的棋子,“巨大中華”,也藉機在國內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1998年是“巨大中華”聲名鵲起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