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被陳友諒追殺,馬皇后揹著他一路狂奔,終於逃出生天。太子朱標私下裡將此事繪成了圖軸收藏,以作紀念。
後來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心中慘然,常鬱鬱不樂。沒有了馬皇后約束,加上心情鬱悶和朝政需要,他行事越加狠厲,越加肆意誅戮。太子朱標心地仁慈,於是向朱元璋進諫道:“陛下誅殺過濫,恐傷天和。”朱元璋默然無言,沒有答覆。
第二天,朱元璋將棘杖扔於地上,命太子拾起來,朱標覺得扎手,沒有立即照做。朱元璋道:“如果我將這些刺都給你去掉,豈不美哉?現在說誅殺者,都是有罪之人。除掉他們是為了幫助你穩定權力,對你未來有莫大助益。”朱標頓首反駁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朱元璋愈加生氣,拿起旁邊的坐塌就扔向朱標。朱標一閃身躲開。朱元璋於是氣得追著他打。朱標見躲不過,便將他私下裡畫的這個圖軸故意掉落。畫面散開,朱元璋看到上面的一幕幕,又想起了馬皇后。他於是拾起來仔細觀看,良久都不願放下。朱標於是藉此離開,回到自己宮中。
@以史為伴 這件事出自明代文人徐禎卿的《翦勝野聞》。從皇帝的角度來說,朱元璋是一位有謀略、行事果決、心狠手辣且思慮深遠的皇帝。
從做丈夫的角度來說,馬皇后是其糟糠之妻,兩人結識於患難,朱元璋對她一直不離不棄。即便後來他又有了很多年輕貌美的妃子,但是他從沒有因此疏遠馬皇后。兩人之間的處事方式與民間普通的夫妻沒有什麼區別。不管是嬉笑,還是怒罵,馬皇后能夠容忍朱元璋的脾氣,朱元璋也能夠聽得進馬皇后的勸說,兩人可謂珠聯璧合,是一對恩愛夫妻。
從做父親的角度來說,朱元璋可謂為了兒子操碎了心。不光是太子朱標,包括其他的兒子也是如此。分封藩王既是為了大明江山,也是為了讓眾多兒子們在自己百年之後能有個好的歸宿。誅連勳貴是為了讓太子順利接掌權力。《皇明祖訓》是為了預防後世子孫執政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其中就包括藩王與中央王朝之間的問題。其實就是為了調整不同兒子及其後代之間的矛盾。
人無完人,朱元璋為後世詬病最多的就是他殺戮過重。其實哪代王朝不是建立在累累骸骨之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將功成尚且如此,何況是一代帝王呢。——瓊漿三盞透三關,火棗頻添壯士顏。八臂已成神妙術,三頭莫作等閒看。須臾變化超凡聖,頃刻風雷任往還。不是西岐多異士,只因天意惡奸讒。
話說哪吒回來見太乙真人,曰:“弟子長出這些手,丫丫叉叉,怎好用兵?”真人曰:“子牙行營有許多異士,然而有雙翼者,有變化者,有地行者,有奇珍者,有異寶者,今著你現三頭八臂,不負我金光洞裡所傳。此去進五關,也見周朝人物稀奇,個個俊傑。這法隱隱現現,但憑你自己心意。”哪吒感謝師尊恩德。太乙真人傳哪吒隱現之法,哪吒大喜,一手執乾坤圈,一手執混天綾,兩隻手擎兩根火尖槍,還空三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哪吒拜辭了師父下山,徑往汜水關來。正是:
餘化刀傷歸洞府,今朝變化更神通。
且說姜元帥在汜水關計點軍將,收拾界牌關,忽然想起師尊偈來:“‘界牌關下遇誅仙’,此事不知有何吉凶。且不可妄動。”又思:“若不進兵,恐誤誤了日期。”正在殿上憂慮,忽報:“黃龍真人來至。”子牙迎接至中堂,打稽首,分賓主坐下。黃龍真人曰:“前邊就是誅仙陣,非可草率前進。子牙可吩咐門人,搭起蘆篷席殿,迎接各處真人異士,伺候掌教師尊,方可前進。”子牙聽畢,忙令南宮适、武吉起蓋蘆篷去了。
且說哪吒現了三首八臂,登風火輪,面如藍靛,發似硃砂,丫丫叉叉,七八隻手,走進關來。軍校不知是哪吒現此化身,著忙飛報子牙:“稟元帥:外面有一個三頭八臂的將官,要進關來,請令定奪。”子牙令李靖:“去探來。”李靖出府,果見三頭八臂的人,甚是兇惡,李靖問曰:“來者何人?”哪吒見是李靖,忙叫:“父親,孩兒是三太子哪吒。”李靖大驚,問曰:“你如何得此大術?”哪吒把火棗之事說了一遍。李靖進殿回子牙,備言前事。子牙大喜,傳令:“令來。”哪吒進殿,拜見元帥。眾將觀之,無有不悅,俱來稱賀。不表。且見次日南宮适來回報曰:“稟元帥:蘆篷俱已完備。”黃龍真人曰:“如今只是洞府門人去得,以下將官一概都去不得。”子牙傳下令來:“諸位官將保武王緊守關隘,不得擅離。我同黃龍真人與諸門人弟子前去蘆篷,伺候掌教師尊與列位仙長,會誅仙陣。如有妄動者,定按軍法。”
眾將領命去訖。子牙進後殿來見武王,曰:“臣先去取關,大王且同眾將住於此處。俟取了界牌關,差官來接聖駕。”武王曰:“相父前途保重。”子牙感謝畢,復至前殿,與黃龍真人同眾門弟子離了汜水關,行有四十里,來至蘆篷。只見懸花結綵,迭錦鋪毹。黃龍真人同子牙上了蘆篷坐下。少時間,只見廣成子來至;赤精子隨至。次日,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來至;隨後有云中子、太乙真人、清虛道德真君、道行天尊、靈寶大法師俱陸續來至。子牙一一上下迎接,俱至蘆篷坐下。少時,又是陸壓道人來至,稽首坐下。
朱元璋,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漢族,姓朱,名元璋,原名重八,後更名興宗,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之東鄉(今安徽省明光市趙府村躍龍岡)。俗稱洪武帝、朱洪武,諡高皇帝,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透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間透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然而,他為鞏固君權,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不過宦官僅是皇帝牽制文官集團所扶植的力量,其並未對皇帝的權力基礎造成影響,沒有達到漢唐宦官動輒廢立皇帝的程度。大歷史觀是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提出的一種新式史觀,以歷史的內在邏輯為依據,透過現行發生的歷史與未來作比較,從而對歷史未來走向做出一定預測,大歷史觀的研究方法與編年體歷史相似,以時間為經,史事為緯,集中反映一段時期的歷史事件及影響。
我們不妨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入手,來研究一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按大歷史觀可知,朱元璋出生在動盪的元朝末期。
對於明朝這位開國帝王,三個階段可以概括他的一生,第一階段1328—1352年,這一階段的朱元璋的主要任務是放牛,當和尚,以及外出討飯,這一階段對皇帝朱元璋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第二階段是1352—1368年,這一時期朱元璋的主要任務是造反,“高築牆、緩稱王”,以及推翻元朝的統治。
第三階段是從1368—139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做皇帝。
1.
1.卑微的生命
“堯舜以來,得國至正者,唯漢與明”,這種史論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朝與漢朝類似,開國皇帝皆是沒有階級背景的漢人,可稱得上“布衣天子”。
高祖劉邦是泗水亭長,朱元璋則更慘,是地主家的放牛郎。同樣的,兩朝起義之初的目的都是為救萬民於水火,而並非彰顯個人野心。
因秦無道,劉邦私自釋放刑徒,被迫藏於芒碭山,後陳勝起義,沛公嘯聚三千義兵,於芒碭山斬白蛇起義。
而朱元璋所處元末時期,更是民族矛盾尖銳,人民分為四等,元人統治下的漢人和南民是最低等,元人無需勞動便可以獲得漢人的全部財產。
不光如此,殺死一個漢人不需償命,只需繳納與毛驢等同價格的燒埋銀即可,誰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須送給元人,甚至漢人連姓名不能擁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朱重八的名字便是如此。
可即使這樣,朱重八一家仍然努力的活著,朱家世代為佃農,為地主耕種,每年所得糧食十分之八要上交地主,沉重的剋扣讓朱重八一家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
但天不遂人願,命運和朱重八開了一個大玩笑,1343年發生的嚴重旱災以及瘟疫,奪去了朱重八雙親以及大哥的性命,孤苦無依的朱重八去找地主討要一塊土地來埋葬雙親和大哥,卻慘遭拒絕,最後還是同鄉的一個好心人給了他一塊土地埋葬雙親。
這件事情給年幼的朱重八留下了極大的印象,年幼的朱重八十分不解,為什麼地主不種地,每年卻衣食無憂,而自己的父母在田壟間辛勤勞作一輩子,到死後卻連一塊容身之地都沒有?
少年朱重八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東漢末年,曾有人發出和他同樣的疑問,彼時,曹孫劉還未起事,那個時代他手執太平經振臂一呼,天下贏糧景從,他高聲疾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創立黃巾軍,自稱大賢師,他就是鉅鹿張角。
不過,和大賢師張角的主動反抗不同,少年朱重八從未想過去造反,沒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反抗,這時的朱重八隻想在這個吃人的時代中活下來。
多麼卑微的奢求!朱重八隻想活下去!
2.苦難人生
失去雙親後的朱重八到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每天干著髒活累活,還要遭受老和尚的責罵,即使這樣的日子也沒持續多久,第二年,嚴重的饑荒,讓朱重八不得不外出乞討。
正是這段乞討的經歷造就了後來堅毅果敢的朱元璋,每當敲開一扇門乞討,都意味著一次冷眼與拒絕,可朱重八別無選擇,生命與尊嚴之間的選擇,朱重八選擇了生命,因為他要活下去,在乞討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受盡白眼,走遍了淮西各處,見遍了各地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