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四章 中庸之道

一連幾日,各地送來的案件都有三公曹的令吏陪同審理,這讓廷尉的人很奇怪。

只是令吏說是例行公事,他們不會妨礙廷尉,便也沒說什麼。

而關於邊境胡人事務,這其實是個燙手山芋,處理得好不加分,沒處理好容易鬧出問題,大鴻臚也樂得把權力還給尚書檯。

清查人口和丈量土地,是尚書檯分內之事,陳暮派了民曹去與少府那邊溝通,新任少府樊陵是花錢買的官,與宦官交往私密,因此沒有什麼異議。

至於財政方面的問題,尚書檯並不管,由大司農的都內府、皇帝的水衡尉、少府禁錢司掌管。

其中都內府負責全國官員的工資以及公款開支,到明清時期,被稱為國庫。

而水衡尉和禁錢司就是皇帝的私有財產,後來被稱為內帑。

所以尚書檯插手不了財政。

目前能夠做的就是執掌民生、與各州刺史部積極溝通,看看各地兩千石太守國相有沒有瀆職現象。

刺史是沒法罷免太守國相的,一般來說,刺史發現某地兩千石有問題,就向朝廷中央報告,由三公同意之後,就可以對這人進行處置。

但尚書檯可是有個二千石曹,其實就是用來分三公之權,慢慢把三公架空之用,如今陳暮收權,以後各地郡國太守就由尚書檯與各州刺史進行溝通,文書也會送到尚書檯來。

這就相當於直接截了三公的胡,如果遇到強悍的三公,沒準真要找上門來搞事。問題是現在的司徒許相,太尉曹嵩都是宦官派系,而司空張溫也相差不多。

所以如果張讓出面,這一部分權力收歸尚書檯,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真正麻煩的是選官察官以及年末終考課州郡事。

後來的吏部為什麼是天官?

因為手中握有這兩項權力,可以罷黜官員和錄取官員。

而現在這兩項權力,分別在皇帝和三公九卿手裡? 選官察官在西苑呢? 除了受到朝官舉薦並且天子同意的官員以外,天下大部分官員都在掛牌出售。

而年末終考課州郡事一般是由三公主導? 九卿為輔? 檢查各自隸屬官員,對他們進行考核? 確定淘汰掉一部分不合格官吏。

到了地方上,則由刺史和太守分別主導? 刺史那邊是別駕從事? 而太守那邊則會派遣督郵。

如此層層遞進,太守檢查地方小官吏,刺史檢查太守和縣令,中央檢查太守和刺史? 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善的監察體系。

陳暮要是想對這兩個方向動手? 如果只是安插幾個人手還好,比如曹操的叔父曹鼎,就曾經在做尚書令的時候,將曹洪安排為蘄春縣令。

可要是將各地發來的任免文書截留,想利用尚書令的權力憑自己心意任免官員? 那無疑是動了包括漢靈帝在內所有人的蛋糕。

所以今年年末,對於陳暮來說是一場很大的考驗。如果他想有作為? 想要罷黜淘汰一些貪官汙吏或者利用裙帶關係上位的無為官員,遇到的阻力簡直比天還大。

不過這件事情? 陳暮還沒有腦子抽抽到得罪所有人的地步,畢竟他又不是包拯? 得罪皇帝加上滿朝官員做什麼。

因此他的打算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頂多摻摻沙子? 弄點任人唯親之類的就行了,沒必要搞事。

一連十幾日,權力在慢慢收攏,政務處理井井有條。

但處理政務嘛,難免不能面面俱到。

這一日廷尉吳恭就找上門來。

“陳尚書,此案件明明沒有問題,緣何發還重審?”

吳恭來勢洶洶。

如今朝堂上下,三公九卿大部分都是買官而來,陳暮有皇帝的支援,想要從他們手裡奪回權力並不困難。

唯有廷尉不太好處理,因為吳恭家裡三世廷尉,法學世家,擁有法律權威。

“大理何故發怒?”

陳暮跪坐在主位上,平靜地飲了一口茶。

大理這個稱呼來源於“夏”,《禮記·月令》記載,夏有“大理”。意思是主管審判的大法官,地位就相當於後世最高法院院長。

到秦漢時期,大理變成了廷尉,漢景帝的時候又改為大理,到漢武帝時又改為廷尉,反覆更迭了幾次。

到了隋唐以後,就正式改名為大理寺,這個寺,並不是寺廟,而是官署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