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橋!”
魏郡,鄴城,袁紹府邸之中,諸多謀士匯聚。
許攸荀諶劉惠審配等人目光深邃,幾乎都是同一時間看著輿圖上的那一點。
這一點正是位於清河中游,鉅鹿郡與清河國的交匯處,鉅鹿郡廣宗縣西面的清水河上的橋樑界橋!
歷史上公孫瓚為什麼和袁紹會在界橋發生戰鬥?
就是因為界橋屬於重要的交通要道,要想過清河,就必須從這裡過去,然後才能攻打魏郡。
當然,也可以順著清河南岸一直往上游洹水方向去,但那樣繞得太遠。
何況不管是歷史上的公孫瓚還是現在的青州劉備,進攻方向都是從東北方向往西南方向進攻,也就是從後世山東德州往河北安陽方向打。
後世的地理環境可能會出現很大差別,但在漢朝,魏郡的西北面方向,基本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平原區,幾乎無險可守。
整個清河國以及渤海國,都是冀州最好的產糧區,這裡地勢平坦,人口繁多。和帝時期,光一個渤海郡人口就能達到一百二十多萬,清河國也有七八十萬。
所以這兩個郡國可謂是騎兵最好的戰場,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戰爭,要麼是發生在清河邊的界橋,要麼是發生在黃河邊的龍湊,還有巨馬水之戰,直到易京攻防戰,才不是在河邊。
從這一點上來看,袁紹的對敵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知道河流附近能有效限制騎兵的功能,所以才把決戰地點每次都選擇在河流邊上,以防止公孫瓚發揮出騎兵的優勢。
如今青州軍大軍來襲,袁紹雖然現在還有接近二十萬的部隊,但騎兵全軍覆沒,只剩下大量的步兵,導致他已經失去了和劉備在野外進行大規模決戰的能力。
因為隨著馬鐙的發明,騎射已經不再是原本騎術高超之士的專利。普通騎兵也能做到一邊騎馬一邊射箭,而且這項戰術本身就是青州發明。
這樣一來,在平原上步兵和騎兵打,基本就是活靶子,很容易被放風箏。
所以袁軍就只能打陣地戰。
這就是透過雙方的兵種配置得出的結論,而且打陣地戰對於袁軍來說,本來就更加能發揮出步兵集團結陣的優勢。
畢竟青州軍的陷陣營是天下一等一的強軍,衝鋒陷陣,無往而不利。如果在野外打,重甲步兵的殺傷力太大,袁軍沒有一絲勝利的可能。
因此他們也只能選擇在河邊,河邊泥沙淤積,土地較為柔軟,不僅能限制騎兵的發揮,還能限制重步兵,可謂是一石二鳥。
袁紹在聽到謀士們的分析之後,也認為確實只能在河邊與敵人進行決戰,但具體位置,他們還沒有商量清楚。
郭圖和辛評認為應該在甘陵城做第一道防守阻擊,主要原因在於甘陵城是清河國治所,城高牆厚,經過多年經營,已經是對抗青州前線,放棄實在可惜,哪怕不能做決戰地,也該留守一部分兵力。
而許攸劉惠等人則認為應該集中力量,畢其功於一役,大軍就駐紮在界橋一帶,這是青州軍的必經之路,就在這裡與青州軍決戰即可,沒必要分散兵力給敵人。
因為雙方有分歧,所以吵了好幾日,大家都各有自己的道理。袁紹一時間猶豫,拿不定主意,吵了這幾天來,一直都沒有個結果。
“甘陵城高牆厚,乃是清河國治所,只需要派兩三萬人,足以抵擋十萬大軍。而且城池寬闊,儲存兩三萬人一兩年糧草都不是問題。此地必然不能就這樣放棄,明公,你要想清楚。”
郭圖力勸說道:“若是就這樣把甘陵讓給青州軍,劉備必然以甘陵作為前線糧草運轉樞紐,屆時哪怕我們在界橋擊敗劉備,他也可以退守甘陵,重振旗鼓,再來進攻,明公,到時候我們就只能永遠被動挨打,不能反擊,恐怕對我軍不利。”
辛評也贊同道:“明公,公則說的是對的。這樣規模的戰爭,不是糧草問題的話,絕不是透過一戰兩戰能夠決定勝負,如果甘陵在劉備手中,進可攻,退可守,隨時能再次出擊,還請明公三思,甘陵絕不能丟啊。”
“笑話,你們的理由簡直是無稽之談。”
審配與郭圖辛評荀諶潁川一派素來不合,冷笑說道:“甘陵如果分派兵馬的話,城池就會作為孤軍,到時候劉備把甘陵包圍住,救還是不救?你們這是要把甘陵白送出去不說,還要搭上幾萬守軍!”
“審正南,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郭圖當時候就不樂意了,對他怒目而視道:“甘陵與界橋近在咫尺,如果劉備據城而攻,則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你覺得我們即便在界橋守住了他的進攻,他的糧草皆在甘陵,甘陵也必然守衛森嚴,我們難道還能對甘陵進攻不成?”
審配馬上反唇相譏道:“既然是你郭公則提出來的要把甘陵留下,那不如就由你來擔任甘陵守將。到時候劉備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只期望你郭公則能夠堅守住城池,不要怕得開城門投降就行。”
“審正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