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城南大門是朱雀門,從正門朱雀門向西一直到新門崇明門之間,是被護城河自然分割出來的一片廣場。
這片廣場原本是從護城河到內城牆的一片緩衝地帶,後來漸漸的發展成了東京城除了西瓦市子和馬行街這兩個大集市之外的另一個市場。
北宋自太宗淳化年便取消了宵禁,於是東京城裡誕生了一種新型的市場——夜市,比如東市的馬行街夜市,西市的潘家樓夜市,到仁宗天聖年間,礬樓夜市成了城內最大的夜市。
而此後不久,這片廣場也發展成了一個夜市,由於接臨風景優美護城河,販售雜貨和各色小食的商販們不但可以在河岸上擺攤,還有不少商販以烏篷船當做店面,於是這個夜市又被百姓稱作舟橋夜市或新門夜市。
夜市也像正常白天裡的市場一樣,是一年四季都正常開放的,每到暮色來臨,這片廣場上便熱鬧起來,下了工的市民來到這裡,在露天裡吃上一頓晚飯,輕鬆愜意,也就漸漸的養成了習慣。
楊懷仁本來正為白天的事情鬧情緒,可被趙頵邀請來逛夜市,看著眼前喧囂熱鬧,遊人如織的景象,他心情也逐漸好了起來。
兩個人下了馬車,把各自的隨從遠遠的扔在身後,兩個人要享受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趣味。
朱雀門外向西一轉,便進入夜市裡,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個茶攤。
每個攤子掛起的幡子上都寫了一個大大的茶字,卻也並不像是尋常的茶肆茶館一樣單單煮茶賣茶水。
隨意找個攤子一坐,先有小二哥送上一盆洗面湯來,讓客人洗手淨面,彷彿也洗去了一天來的忙碌和疲勞,心情自然便好了起來。
只需要幾文錢,攤主便根據客人的口味和喜好,或者上一杯清茶,或者來一碗甘草冰飲子,再加上一小碟開胃的小點心,獨特的口味隨時讓人胃口大開。
再往裡邊走,深秋的清爽空氣夾雜著各種小食香氣的氣味便傳了過來,每個小食攤上都坐滿了人,百姓們談論著當下的新聞,在小販們口音各異的吆喝叫賣聲中享受著美食。
小販們提供的小食或許不如白日裡營業的酒樓飯館提供的食物精緻,卻勝在種類繁多,更帶有大宋各地的鄉土特色。
河東的菜肉包子,河西的蒸肉餅,慶州的旋煎羊肉,臨安府的五味粥,嶺南的荔枝糕,挨個攤子逛過去,每樣都試上一試,楊懷仁有種幾十步便走遍了大宋的感覺。
吃了許多各地的美味,或許已經口渴了,不必回頭去買茶飲,挑著擔子販售果兒茶的小販已經在你身邊。
這些小販只有一個人,一挑擔子,一把竹筒舀子和兩桶果兒茶,卻並沒有供人盛裝茶水的容器。
楊懷仁看樣子有些擔心,心想不會是所有人都直接拿那把竹筒舀子,從茶水桶子裡直接舀了果兒差喝吧,方法雖然簡陋方便,但這實在有些不講究衛生。
趙頵看著他的樣子笑了出來,輕輕拍了拍他的手示意他放心,輕車熟路的喚了一個挑擔子的茶水販子過來。
一文錢扔到挑擔小販擔子頭上的小竹簍裡,小販便笑呵呵地遞到二人手裡各一片叫不上名頭來的兩三寸寬的長條形草葉。
草葉兒倒是洗淨過的,燈火照耀之下,光滑的一面還反射著透著深綠的反光,將這草葉兒一卷,便成了個倒圓錐形的容器。
楊懷仁胳膊不方便,趙頵先捲了一個塞到他右手裡,接著又自己捲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