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冰棒兒的全套裝置器具,其實也不需要楊懷仁多麼操心。
需要的只是他比劃出一個大致的流程和形制,在已經有的幾樣器具的基礎上,讓莊子裡的木匠和鐵匠們自己去琢磨,相互配合著搞出來就行。
果然沒用三天,比較成熟的設計方案就出來了,經過試驗之後,量產冰棒兒的想法就可以很快實現。
實際上冰棒兒主要成分還是水,含量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九,所以成本也不高,稍微貴一點的原材料就是水果,糖霜和牛奶而已。
看上去材料消耗很大,可平均到每一支冰棒兒的成本上,就微不足道了。
硝法制冰所用的硝石,當然需要用純度高的,價錢也相對貴一些,但硝石是可以反覆使用的,重新回收的方法簡單,整個過程中的損耗比例也很低。
推廣的事情嘛,就更不用楊懷仁操心了,趙頵和趙佶吃過了冰棒兒,自然知道這東西的好處,特別是才十一二歲的趙佶,說白了還是個小屁孩,這東西他最喜歡。
連鎖的那些酒樓都樂得見到楊懷仁這位少年廚神又搞出了新食物,他的名頭和口碑一向不錯,他們就更不會懷疑冰棒兒在這個夏天的受歡迎程度了。
事情有別人上杆子幫這他去辦,楊懷仁也樂得清閒。兩個老婆的肚子都鼓了起來,他也有了時間多陪陪她們。
這一點楊母對楊懷仁是有些抱怨的,雖然搞不清楚兒子到底在忙活些什麼,但是在她看起來,就是瞎忙活。
眼下楊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兩位夫人的養胎工程,而不是什麼學院工程。
在她眼裡,學院工程什麼時間都能建,早一天晚一天的,能有什麼大礙?倒是韻兒和蓮兒肚子越來越大,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傳宗接代,在老一輩心裡,就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事關重大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楊母就說這關係到她百年之後有沒有臉面去見老楊家的列祖列宗。
母親每次拿出祖宗來說事,楊懷仁只有服服帖帖的份,一個字都不敢言語了。
楊母的這種理論,楊懷仁也實在也沒什麼好說的,即便到了現代,百善孝為先,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把繁育後代當回事,那你就是不孝順父母,不尊重祖宗。
楊懷仁不是不當回事,而是他實在幫不上什麼忙,他總是笑著說他就是最原始的農民,種地從來都是隻管種,不怎麼打理,然後就看天等收成。
楊母沒有笑,看那一副急切的樣子就像是要扒開楊懷仁的腦袋瓜子看看自己的兒子的腦子到底是怎麼長的。
兒子現在是郡公了,在莊戶們和老百姓眼裡的地位是超然的,她自然不能真的動手失了斯文。
楊懷仁的確是幫不上什麼忙的,因為他插不上手。楊母是真的把兩位兒媳婦的養胎當做了一項世紀大工程來做。
伺候韻兒和蓮兒的,原本就是府上的丫鬟們,這些人有些是當初蓮兒見她們可憐從人牙子手裡買回來的,而更多的則是原來南陽郡王府上那些賤藉的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