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的事,該來的還是會來,不管你有沒有做好準備。
有趣的是宋朝過年官府裡放假,也是長假七天,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四,仁宗時著名的能臣包大人覺得這假期太長了,隨即諫言仁宗改新年小長假為五天。
到哲宗時候,七天長假的舊例才又改回來,如此想來,包大人不討同僚喜歡,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初四這一天宮裡果然來了官家的口諭,讓楊懷仁入宮面聖,而且還說要通遠郡公帶上兩位夫人和一雙兒女,官家想見見。
楊懷仁心裡是又愁又氣,愁的是這次進宮恐怕就是說讓他出使遼國的事情了,而氣的是趙煦這小子一句話,他就得拖家帶口的去宮裡。
這不瞎折騰嗎?楊懷仁心說,前兩天豔陽高照的時候還好說,這不今兒天空又陰陰鬱鬱的跟沒吃飯似的,看樣子又是一場不小的雪。
孩子還小,外出顛簸這一路不知會不會顛簸出什麼病來,楊懷仁心裡惱,可又不敢不從,誰讓人家是皇帝老兒呢?
楊府上下好一通折騰,路上吃的喝的,給趙煦準備的吃的喝的,怕孩子鬧準備的各色小玩意兒,小被子小褥子尿布子一大堆,這才呼呼隆隆一大幫人出莊而去。
歸鴻看著楊懷仁離去的隊伍,點著頭說道,“沒想到姐夫還是皇帝眼前的紅人,看不出來,看不出來啊。”
虞美人卻嘆了口氣,“這,不見得就是好事啊……”
進了宮見了趙煦,趙煦倒是對楊懷仁的一雙兒女很感興趣,問了名字,竟還親自抱了一下。
孩子嘛,天真可愛,總是會讓人的心變得柔軟起來,趙煦這個當皇帝的也沒有例外。
嘮了幾句家常,趙煦便讓何之韻和王夏蓮帶著孩子去後宮裡讓太后看看,只留下楊懷仁在暖閣裡說話。
楊懷仁在大理的經歷,早先已經派隨行的錄事詳細寫了奏摺遞進了宮裡,趙煦現在也是對一些不詳細的地方稍微問一下,楊懷仁都輕鬆答對。
“知義你覺得如今朝廷對西南各族各部的政策,可有何改進之處?”
楊懷仁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反過來講也是一樣的,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都是陛下的領地,是陛下的子民。
既然如此,那麼就不必有什麼漢夷之分,不論是中原的民眾,還是邊地的少數民族民眾,那都是陛下的子民,陛下也應該同等的對待。
如今的狀況,是漢人的地方好,食物和物資都相對豐富,而邊民生活之地,土地貧瘠,物資匱乏,導致他們的生活大都還處於貧窮的狀態。
所以將來朝廷在民治上,政策上要對這些地方的人民有所傾斜,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當時的思想裡,還沒有相對開放的民族融合政策,大宋境內的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的人民基本處於分地而治的局面,俗話說就是各過各的,互不干涉。
像大小涼山地方上就是如此,茲莫就是土皇帝,在他們的領地上就是茲莫說了算,普通百姓的日子過的非常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