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船的話好解決,市舶司這邊可以出面從那些大海商那裡租用,但戰船的話,就必須現造新戰船了。
然後再以戰船的價格計算花費,五千料的超級戰船造價約七萬到八萬貫,其餘中型戰船按平均兩萬五千貫一艘來計算,十艘就是二十五萬貫。
加上戰船上的其他裝備以及其他所需的小型戰船配備,那麼要組建一個艦隊的話,起碼需要五十萬貫錢。
這個數字確實比較大,怪不得朝廷不肯在這上邊花錢,昌國軍當年的那些不入流的戰船,估計當時也就花了十萬多貫而已,就這都算是朝廷下了血本了。
這就是北宋文人治國的短視行為造成的弊端了,錢都花在了文官們的俸祿上邊,對於軍隊的建設,是不捨得花錢的。
比如一位宰相的月俸就高達三百貫,這還只是正職的薪水而已。
算上其他諸如服裝、祿粟、茶酒廚料的補助、冬日取暖的薪炭錢、職田收入、僕從補助、添支、公使錢、出差的補助以及節日皇帝的恩賞等福利,每年收入就高達七千貫以上。
朝廷中樞機構的參知政事,各院判、大學士及各部尚書,每年也有四五千貫。
每年不用多,從這些高品秩的大員嘴裡擠出一成來,就夠組建一支裝備優良的艦隊了。
更不用說北宋官員冗餘,數量龐大的地方中低階官員的俸祿也是歷朝歷代最高,福利最好的。
於是北宋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稅賦收入等政府的財政收入是歷朝歷代最高的,但府庫內帑卻沒有多少盈餘,每年朝廷都能把這麼多收入花個差不多。
好年景還好說,萬一遇上災年,朝廷立即就會出現赤字,給軍隊花的錢吧,還基本沒花在地方上,屬於亂花錢不辦事,所以皇帝和朝廷也不願意打仗。
還有個更有趣的現象,根據正史記載,北宋的戰爭打的不多,但勝率還頗高,比武備強盛的漢唐還高出不少。
但大家都覺得宋朝武弱,是因為宋朝輸的都是關鍵戰事,而漢唐則是把握住了那些影響國運的關鍵戰事,這差距就明顯拉開距離了。
楊懷仁之所以要打造一支強大的水軍,跟後世的認識有莫大的關係,作為一個強國,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
陸地上的對手,目前來看硬打是打不過的,步軍素質亟需提高,但海上的對手,不管是東南亞各國還是東邊的倭國,都不算強,倒是可以欺負欺負。
楊懷仁也是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先用水軍練練手,軍力不行,軍人素質提高是需要長期的培養的,但裝備的增強能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還說不好。
如果可行的話,倒是可以用水軍上的經驗轉移到陸軍上來,火藥的優勢如果可以在真正的戰場上發揮出預想中的效果,楊懷仁覺得趕在那次漢人的大災難之前先消除威脅,並不是沒有可能。
&n.
第1400章:真正的戰船(下) 第1/1頁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