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人打仗很有意思,這大概跟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族打仗,自然是在廣闊的草原上騎兵對騎兵,也不講究什麼陣勢或者戰略,用一種最野蠻的方式廝殺,誰的騎兵更強誰便容易勝出。
到了中原,騎兵依然是最強悍的兵種,只不過因為中原戰馬少,騎兵實際上並不是作戰的主力,而常常作為戰略性的兵種來使用,比如突襲。
更多的,則是不同作用的步兵擺開陣勢,比拼的除了單純的武力之外,還有軍略和戰術。
兵將的數量還是起決定性的作用的,軍略和戰術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在兵將數量差不多的情況下,謀略才會起到最關鍵的影響力。
漢人的軍事文化裡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其實這都是軍略裡的一部分,對戰爭局面和結果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兵種上來說,也相對複雜,除了騎兵之外,近戰的還有刀盾兵,長槍兵等等,遠端攻擊的有工程兵(投石)和弓弩兵等等。
多兵種的配合運用,在很早的兵書裡就有大量的戰例和理論性敘述。
在交趾和中南半島以及附近的島嶼國家,他們也效仿中原的戰爭文化,對兵種進行了劃分,也講究軍略和戰術的應用。
只不過由於這年代這些地方大多數還是大片的原始密林,其實某些兵種的劃分只是照葫蘆畫瓢的模仿罷了,實際應用上他們還很不擅長。
加上特定的氣候條件,戰爭的規模是很難發展到很大的。
像李乾順和李乾禮這樣的皇族後嗣,早就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儘管如此,他們的兵將數量也十分有限,能有一萬人的軍隊就已經算是很強大的所在了。
而按照實際情況來說,一萬人就算沒有吹噓的成分,真正的作戰部隊數量也要腰斬一半,更多的是不具備實戰能力的軍卒。
所以李乾順、李乾禮和黃萩之間的混戰,籠共也就一萬多人,擠在一個並不大的環境裡大亂鬥。
李乾順對李乾禮沒有謙讓他這個兄長很是不滿,大罵李乾禮,終於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李乾禮自然不會有什麼愧疚,回應說大家都是李氏皇族的子孫,誰都有資格去繼承祖宗的權力。
黃萩的想法很簡單,在他眼裡只有二李對他形成了威脅,覺得只要能消滅了二李的勢力,交趾境內便再也沒有別的勢力可以跟他叫板。
黎氏和丁氏在軍隊上能力不足,或者說原本就沒打算摻和到這場爭鬥中來,他們更願意坐山觀虎鬥,要麼在特定的情況下異軍突起,要麼做隨風倒的牆頭草。
戰鬥的局面很是有意思,李乾順還想著能先拉攏李乾禮,把外姓人黃萩給幹掉,然後他們再決鬥,這樣一來,起碼交趾郡王的頭銜不會落到姓黃的手裡。
但李乾禮假意合作,卻在最緊要的時候背叛了他的二哥,反倒聯合黃萩,對李乾順反戈一擊。
李乾禮自覺他很精明,他覺得爭奪交趾郡王繼承人的爭鬥裡,李乾順才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黃萩似乎並沒有被他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