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都很遵守秩序,並不需要要求他們如何去做,他們都能自覺的排成隊伍,然後非常有序的領取食物。
其實從楊懷仁中午回到大營之後,已經過去了半天了,天色也漸漸黯淡了下來,不用想都知道,這些黑人一定是餓了一天了。
但他們見到美好的食物之後,依舊沒有哄搶,這讓楊懷仁很有感慨,或許可以理解為他們當了太久的奴隸,骨子裡就有一種害怕不遵守秩序會被打的想法。
可楊懷仁卻覺得,除了以前的習慣深入到他們的思想之中之外,他們身上也有一種難得的品質——黑人們之間是相互友愛的,他們之間沒什麼爭搶。
而且楊懷仁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很自然的讓年紀稍微大一些,身體虛弱一些的先去領取食物,而身體健壯一些的則排在了後邊。
這樣的習慣用中國人的方式解釋,就是尊老愛幼,但實際上,他們這麼做是一種生存的本能。
儘管他們之前的身份是奴隸,但他們懂得如何在殘酷的生活條件和方式下,讓種群的生命繁衍下去,健壯的人會自覺地保護虛弱的人。
就像野生動物群落中,強壯的個體會保護柔弱的個體,是一種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再想起那些大鬍子奴隸主來,這些黑人奴隸做人和做事的素質可要高太多了。
這也許印證了一點,一個人的素質,並不一定是受了多少良好的教育,有多少財富,或者有多麼高的地位。
人的心地純淨,就是最高尚的素質。
楊懷仁的內心裡卻更加糾結了,如果告訴他們自己沒有辦法保證能去大食解救他們的家人,他們該如何面對?
難道真的讓他們自己回去嗎?恐怕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都要面對死亡的危險。
楊懷仁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抉擇,以前他也面對過很多抉擇,但他總是有目的,有原則,然後根據自身的利益作出決斷。
不管是為了國家民族也好,或者只是單純為了家庭也好,他總是能有理有據,沒有心理負擔的做出選擇。
但現在,他真的很難像以往一樣做出選擇了,一邊是一群可愛也可憐的陌生人,一邊是自己手下的將士們,他很想滿足所有人,但現實卻是他很難兩全。
軍中將士按照楊懷仁的吩咐早已經給上千的黑人們專門騰出大營中的一片空地,搭起了百餘個帳篷。
雖然這樣住還是有些擠,但眼下的條件下,能為他們做到的也實在不多。
黑人們領完了食物,也跟著宋軍將士們走進了專屬於他們的營地,就簡單的坐在草地上吃起飯來。
楊懷仁又發現奇怪的一點,黑人們盛了米飯或拿了饅頭,但他們取用的分量並不算多。
楊懷仁大致估計了一下,每個人平均取用的主食分量,連他這樣的都吃不飽。
而在盛菜的時候,他們盛的就更少了,幾乎就是一勺素菜,而且這一勺菜也舀的不多,有半勺都是菜湯。
至於旁邊的一大鍋土豆燉豬肉,他們更是隻要了點菜湯,一塊肉都沒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