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士似乎聽出了點什麼,急問道,“貧道忽然想到了什麼,不知道說的對不對,照王爺的意思,是將來不需要大宋跟遼國作戰,而是讓遼國那些部族跟契丹人作戰?”
楊懷仁笑了,“哈哈,果然被真人瞧出小子的計劃了!是的,我就是這麼打算的。
如今咱們大宋,上到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仍舊對燕雲十六州之事耿耿於懷。
皇帝寢宮內的牆壁上,仍舊掛著一幅燕雲十六州的地圖,朝中大臣們也時常把收復燕雲當做一個大宋臣子的使命,太祖皇帝也有遺訓,收復燕雲者為王。
這都激勵著大家努力,想盡各種辦法去收復燕雲。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都想和收復燕雲,可都知道收復燕雲幾乎是空中樓閣,天上的明月,看得見,卻怎麼都夠不著。
文人們或許還可以做些酸詩臭詞的抒發一下內心積鬱,老百姓就只能暗地裡罵娘了。
大家都認得清現實,如今大宋每年還要給遼國歲幣,哪裡有實力去收復燕雲?
當然,現在或許有了些不同,千年皇帝總算醞釀了好久,在西邊大勝了西夏,算是揚眉吐氣了一回。
於是漸漸的皇帝自信心爆棚了,又開始醞釀收復燕雲之事。
在我看來,有何種想法是不錯的,大宋的土地,自然不可能長期被契丹人佔據,但為了收復燕雲所做的努力,卻太少太少了。
指望京師二十多萬禁軍,顯然是不可能的,要收復燕雲,沒有百萬雄師,想都不要想。
可大宋哪裡有百萬雄師?武德軍算得上的精銳之師,就算禁軍和邊軍也算上的話,還有五十萬的缺口。
這已經是大宋可以作戰的所有力量了,難道西邊的過境不用邊軍防守了嗎?指望地方廂軍湊出五十萬來,更不靠譜。
單單指望練軍,是很難練出來的,沒有實戰的檢驗,訓練表現的再好,那都做不得數的。
皇帝也知道這一點,只是被短暫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自己欺騙自己,把這一點給忽略了。
我也常說大宋還有時間,也再努力為大宋爭取時間,可這個時間究竟是多久,或者說真到了時候,大宋要付出的代價,真的是可以承受的了的嗎?
所以戰爭是必須的,卻不一定能徹底的解決問題。
能解決問題的,是讓北方亂起來,一方面讓契丹人變弱,另一方面讓其他別壓迫的部族變強,讓遼國從內部開始腐爛,開始亂做一團的時候,才是大宋的機會。
遼國境內小的部族我就不說了,之前提起過的蒙古和女真,就具有讓遼國大亂,讓契丹人招架不住的實力。
當然,這也不是現在,我說的是將來,在這個過程中,我願意去幫蒙古和女真一把,讓他們壯大起來,和契丹人對著幹。
而咱們大宋呢,先坐山觀虎鬥,然後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