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5章:酒後吐真言(中)

趙佶並不介意楊懷仁沒有接話,而是自顧地說著,“這個問題我問的有點蠢,既然當了天下之主,那感覺是肯定很爽的。

如果真是這樣,到時候我也一定會給哥哥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哥哥在旁人眼裡是什麼樣的我不清楚,可在我心裡,哥哥的才華是絕對超過了如今朝堂上的那些老相公們的。

這麼說倒不是說他們庸庸碌碌,而是我覺得,他們很多時候考慮的事情,都太固執了。

別的不說,就說這許多年來朝中的黨爭,就是阻礙他們最大的絆腳石,這種事我能看見,皇兄也能看見,所有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都能看見。

可他們卻還是喜歡鬥個沒完,哥哥覺得是為什麼?”

楊懷仁還是不好作答,只得苦笑著搖頭。

趙佶狡黠一笑,“其實很簡單,黨爭是必然出現的,這一點從太祖皇帝立碑確立了文人的地位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文人和武人不同,武人的思想比較簡單,也相對更加直接,但文人就不同了,當社會環境給了文人很大的自由空間,自然會有多種多樣的思想產生。

說好聽的,這應該叫百花齊放,好處也是有不少的,大宋立國已有一百四十年了,這一百多年裡,文化和工商的發展取得了空前的進步,這是之前的歷朝歷代所不能相比的。

但正因為文化發展太快了,不同的思想影響著讀書人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對使節的認知體系。

不同的思想也就避免不了摩擦和碰撞了,如果這種碰撞是良性的,大家透過不斷的爭論去尋求真理,那麼現在的局面或許就不是這樣了。

可惜了,思想的碰撞摻雜了太多現實的東西,比如權力,比如財富等等各種利益,當思想的碰撞逐漸被染汙成利益的碰撞之時,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這讓大宋成了朝堂內鬥最嚴重的朝代,這種內耗也逐漸把整個國家的能量消耗得慘不忍睹了。

百姓覺得當官的只顧著內鬥了,便漸漸失去了對皇帝和朝廷的認可,思想的開放讓百姓也崇尚自由,百姓又是尊重讀書人的,於是便學了他們好鬥的習性。

看看大宋的社會現狀,走到哪裡,哪裡都在鬥,鬥茶斗酒的,鬥蹴鞠鬥角抵的,有錢人鬥富,沒錢的人鬥狠,所有的人都在鬥,卻忘記了他們爭鬥時消耗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分……”

對於趙佶的觀點,楊懷仁感覺很驚訝,他以前從來沒想到趙佶還有這麼聰慧的一面,可他又說的不夠全面。

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絡,他的理解裡,是有的,可惜還不足以解釋成歷史發展的必然。

不過即便如此,楊懷仁也覺得趙佶能有這樣的想法,已經比很多人強了,甚至比趙煦要強出不少。

趙煦若果有趙佶這種洞察力,或許他也至於走到現在這一步,可惜他們生在皇帝家的身份,也有他們固有的思想侷限性,這並不奇怪。

但楊懷仁還是不覺得趙佶如果繼位為帝,會是一位明君,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過一次了。

&n.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