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著大壯兩隻小手的力量,楊懷仁的內心也忽然間融化了。
不自覺地,兩行熱淚奪眶而出,可想說的話沒有說出口,他只是猛地把兒子抱緊了懷裡,說了句,“好孩子,好孩子……”
反倒是大壯反過來安慰父親道,“父親不必難過,孩兒都懂的……”
楊懷仁明白這是大壯故意在安慰他,連他都無法面對的事情,一個不到八歲的孩子,又如何真正去理解其中的內涵呢?
可事到如今,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蘇公公已經帶人在外等候多時,楊懷仁也只能理清思緒,把真相委婉地說出來。
他指望大壯在這樣的年紀能全都明白為什麼發生這種事,也不指望他能理解自己,還有他的親生母親孟皇后。
只是把他應該知道的說出來,他要作何選擇,全憑自己。
楊懷仁把大壯是如何出生,到如何來的楊家成了他的兒子,如今大宋和官家面臨什麼樣的局面,一股腦兒說了出來。
事情有些複雜,時間有點緊迫,楊懷仁沒辦法一一給他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和詳細的來龍去脈,只能按照時間線,把事實敘述出來。
大壯很安靜,還不時地點點頭算是對父親的回應,可他的表情卻很淡定,沒有一絲難過或者驚訝。
這讓楊懷仁很是詫異,對一個不到八歲的孩子來說,能有這樣鎮定的心性,的確是太難得了。
他甚至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比起他的父親趙煦和其他幾位皇叔來說,大壯都有一種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個人魅力。
他很沉穩,沉穩得猶如泰山崩於前而不驚,換了別人聽了曲折離奇的身世,應該是恍恍然不知所從,甚至驚恐地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可大壯就是那麼淡定,他聽得很認真,應該是理解了事情的大致經過,可就是沒有任何吃驚的感覺。
楊懷仁忽然有一種感覺,這樣的人當皇帝,才是天下明主的最優人選。
從大壯身上,他的確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比如天然的來自孟皇后的血脈,讓他身上有有孟皇后那種鎮定和仁慈。
在楊家長大,讓他從楊懷仁身上學會了變通和堅毅的性格,從母親鐵香玉身上,也學到了勇敢和堅強。
當這些優點共同匯聚到一個孩子身上的時候,那麼大壯現在表現出來的淡定,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大壯本身就是皇族血脈,他大概遺傳了他祖輩開國創業時的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場,這是他的父輩這一代養尊處優慣了的人身上所不具備的。
他雖然生活在楊家,可楊懷仁對孩子們的教育從來都是窮兒富女,對幾個女兒他略顯寵溺,可對兒子,他是相對嚴厲的。
楊懷仁也從他的成長經歷裡,認同了慈父多敗兒這句話。
他的父親雖然只是個衚衕餐館的廚子,可他從小到大,都是在一種嚴苛的父愛之中。
他不是沒有埋怨過自己的父親,為什麼他小時候對他那麼嚴厲,可真正長大之後,一直到他穿越到大宋,他才明白這是為什麼。
父親的方式或許略顯嚴苛,可正是這種嚴苛,讓他有了在大宋生存的資本,如果他的父親對他嬌生慣養,或許這會兒他已經死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