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這些同樣是一些美好願望之類的東西,或許皇帝們也有這樣的惋惜,但想和做是兩碼事,一想到契丹鐵騎如何勇猛,這些皇帝們便只能黯然神傷了。
朝中的文官更不願意跟遼國交惡了,澶淵之盟裡規定大宋每年向遼國進獻歲幣,聽起來好似很屈辱。
可更多的文官認為,當年的澶淵之盟實際上是把宋軍佔領的遼國部分土地划進了宋界之內,用錢財換取了近百年的和平,給大宋百姓安穩的生活,這是功德無量的。
至於歲幣之事,文臣們也覺得那點錢對大宋來說就是九牛一毛而已,是一點兒也不心疼。
可話說回來,土地是宋軍死傷無數將士打下來的,劃歸大宋版圖本就是理所當然,可歲幣可是送了近百年了,期間還因為遼國不斷索取,還提高了一次。
這麼多年的歲幣積累起來,那數目也不小了,更何況長此以往下去,老百姓的顏面也不好看,總覺得好像比契丹人矮一頭似的。
就是在這種糾結和矛盾之中,幾十年過去了,燕雲之地的數百萬同胞依舊還早遼國的鐵蹄之下受盡磨難。
楊懷仁的夢想是大宋能在東亞大一統的理想,當然這個夢想太大,也很難快速實現,所以收復燕雲,似乎可以當做一個眼前的小理想來看待。
只是做這件事,目前來看,楊懷仁還不想太大張旗鼓,讓契丹人意識到來自他的威脅。
而是打算隱秘做事,等到時機然後驟然爆發,給遼國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對於高氏父子這種心態,楊懷仁還是有些不認同的,事情做的太急,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反而可能導致前邊所做的努力付之東流。
高士遷很認同父親的話,急忙點頭道,“所以我們父子倆希望大帥不棄,能讓我們加入進來,讓我們高家也為此貢獻一份力量。”
楊懷仁欣慰地笑了笑,“高侯爺和高將軍的心意,我都明白了,只是為大宋收復燕雲失地,本就是我們這些軍人的職責所在。
特別是高將軍,你我同屬大宋軍人,本就是同僚,不存在你加入我或者我加入你這種說法,大家共同努力,不分你我。”
高氏父子聽了這話面露疑色,可能是覺得楊懷仁的話有點怪,高士遷更是懷疑是不是楊懷仁還不能把他當做自己人那麼看待,有些排外之嫌。
高啟勳似乎意識到了什麼,止住了高士遷想進一步追問的打算,“大帥的意思,可是覺得您做的那些事,還不想太張揚,反而引起契丹人的警惕?”
楊懷仁無奈地點點頭,高士遷也忽然明白楊懷仁的難處了,想到他剛才那種急切的心態,似乎還真是有些急於求成了。
既然想通了,高啟勳也就釋然了,只要不是楊懷仁信不過他們父子倆就好。
“大帥的意思我們懂了,我高啟勳還要說一句,今後但凡大帥有用到我們父子的地方,儘管開口便是,我們高家願為大帥的大計效犬馬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