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58章:費塵獻策(中)

楊懷仁深吸了一口氣,這點子其實不難想到,他之前卻給忘了,也許是擔心這些沒有經驗的年輕士子可能不太願意加入軍中擔任文職官員,但現在仔細想想,費塵剛才舉得西北的例子還是很有借鑑價值的。

讀書人讀書,自然是有賣與帝王家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不論古今,普通人對官的身份還是有很大的渴求的。

特別是大宋的官員是終身制的,所以吸引力就更大,當了官,不但有權,還有了錢,還可以光宗耀祖,所以但凡是讀書的人,都盼著將來有一天能金榜題名,然後入仕為官。

可現在的情況是即便他們能高中進士,可大宋根本沒有那麼多職缺,一般情況下只有成績特別好,還有有門路的人才能順利的走上官途。

這個比例大概也就一半左右,而另一半,甚至是大多數的人,只能回家等待吏部的召喚。

這些人裡又大多數是些寒門子弟,雖然有了朝廷的俸祿,可最低階的俸祿也僅僅夠他們養活自己的。

如果他身後是一大家人,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這點俸祿就不夠看的了。

時間一長,他們對當官的期望就會越來越低,為了生活,或者是為了不浪費自己的才華,這些人之中的一些人,便開始另謀出路。

好一點的可以暫時進入地方官府擔任小吏,有的也去開設私塾教書,或者被一些官家或者有錢人家請回家去當先生或者供奉。

但也有一些人,因為遲遲沒有等來朝廷的召喚,只能終日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之下漸漸自己搞成了一個廢人。

這都是太浪費人才了,可這還不算最讓人難過的,有些人覺得在大宋找不到入仕為官的機會,便跑到周邊的國家去當官。

去遼國的,去高麗的,去倭國的,當年楊懷仁在交趾就遇到很多類似的人,要麼是屢試不中,要麼是考中了進士卻無法為朝廷效力。

後來不管是他們自願還是被那些國家招募的,他們覺得自己還有出路,還能把自身的才華發揮出來,於是便去了外國。

楊懷仁記得在交趾的時候,遇上在交趾當官的大宋文人,還從心裡覺得瞧不起他們,惡劣一些,還覺得他們沒有氣節。

可現在想想,人在沒有出路的絕望情況下,做出那些事來也不是不能理解。

人都是要實現自我價值的,這種需求在讀書人身上就表現的更明顯。

也就是說,那些沒有機會出仕計程車子,如果將來給他們一條可出仕為官的路,他們肯定不願意背井離鄉,哪怕是在軍中出任文職,他們也絕不會挑三揀四的。

這都是人的認知問題,當了官的看不上軍中的文職官職,可沒機會當官的,這就是香饃饃啊。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給他們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