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新的制度多麼優秀,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狂沙文學網 .net
送走費塵的時候,楊懷仁留給他的任務,便是回去之後好好琢磨琢磨如何把他們今天商議的事(情qíng,逐漸變成現實。
費塵也明白楊懷人小心翼翼的原因,章的變法就是因為太粗暴了,才引來了巨大的反噬和抗拒。
要改變軍伍中的某些制度,也一定會遇到挫折的,千百年來將門和勳戚都是依靠祖宗功勞的庇廕讓子侄有很大的優待,這樣的傳統如果發生改變,招致的反噬可能會更猛烈。
楊懷仁的意思,是任何的事(情qíng,都不要急於一步到位,該保留的自然會保留下來。
將來將門勳戚的子侄成年後還是會給他們優待,讓他們能進入軍中效力。
只不過方法和方式上會有些改變,他們進入軍中,還會有一定的職位,但這種職位不會太高。
而他們將來能混到什麼程度,那就要看他們自己的本事了,有能力建功立業的,自然會得到正常的晉升,反之則不然,甚至會被淘汰出軍伍。
任人唯賢這種事,想來不論將門還是勳戚還不至於提出什麼意見來,自家的子侄不爭氣,那怪不得別人,他們總不能腆著臉不認賬的。
其他方式拿到軍中職位的,那就要考試了,除了考試之外,那些進入軍中擔任文職官員的讀書人,也要有公平公開的考察制度。
適合的人留下來,不適合的人自然也會被逐漸淘汰,這不僅僅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還包括思想認知方面的考慮。
大宋很有錢,但朝廷和軍隊卻並不那麼強大,很大的原因在於大家內鬥的太厲害了。
以前是為了制度上的爭鬥,新法和舊法,逐漸演變成一場好(日rì持久的黨爭。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爭鬥,比如文臣和武將之間,文官極力打壓武將,試圖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而武將其實也並不是要得到多少權力,他們更在乎的是地位和顏面,換一種方式,其實就是為了得到文人的尊重。
楊懷仁覺得文臣和武將之間,似乎是有什麼天然的誤會,他們不應該有核心的矛盾才是,大宋是重文輕武,可這個武,不全是指的武人。
大宋想要強大起來,文人和武人之間也需要找到一種更好的相處方式,大家共同努力,才是正道。
這種事也不是說說就能實現的,過程或許比軍官制度的改革還要漫長,不過楊懷仁覺得如果軍官制度的改革獲得成功,倒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軍伍中的文職,原本在文人心中算不得是文官,不過將來如果軍伍中有上千的讀書人任職,起碼這個群體會不這麼認為。
受到這一千人影響的文人,那就更多了,當將來有一天,讀書人覺得進入軍中任職並不是對自(身shēn的一種貶低的時候,文官和武將之間的區別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當雙方的界限都不明確的時候,他們還鬥個什麼勁兒呢?
說到底還是一個思想融合的過程,不管是思想上的從差異還是民族上的差異,求同存異,才是共同生存和發展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