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來她看向了那幾位史官,臉色又沉了下來,那氣憤之意似乎比剛才氣楊懷仁的時候更盛,甚至有了一點冷冷的殺意。
她凝視著那幾位史官冷冷道,“這幫該殺的,竟然敢胡亂記錄編排皇帝,本宮看應該誅他們的九族!”
史官在文官裡是個特殊的職事,實權肯定的談不上的,可誰也不願意去招惹他們。
史官開口閉口說自己記錄歷史是沒有主觀性的,其實誰都知道這全是屁話,只要他們是人不是機器,就肯定有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情感。
其實也不用太多的筆法,對一位皇帝,或者一位大臣,他們在記錄這些人言行的時候,只要把好的一筆帶過,壞的著重修飾,就足夠把一個人的形象固化進歷史之中。
實際上楊懷仁從來都是覺得所有的歷史人物加在一起,這裡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所謂好與壞,正面人物或者是反面人物,這都是相對的,處在記錄歷史的人眼中,或者為了讓後人認定他們擁護的在位者的合法性,他們可以把任何一個前朝的人物寫成好人,或者寫成壞人。
就像歷史記載裡那些昏庸到毫無人性的昏君,他們真的是那樣嗎?那些記載嚴重超出了人類認知的範疇的,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倒並不是給這些昏君洗白,只是有些事描述的真的太誇張了,難道一個人一輩子就一點好事都做過?某些記載裡是真的一點兒都沒有,全是記錄了壞事。
但如果我們從那些史籍是誰編著的,他們是用什麼角度來看待歷史,我們很快會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
就比如清朝的歷史把清朝那些皇帝寫的一個個都那麼高大上,但又有誰知道所謂的明君們為了捍衛他們的統治,無緣無故屠殺了多少人,興了多少文字獄,又讓漢人百姓吃了多少苦頭?
事情就是這樣,我們看待歷史,也要用審視的眼光去看待,要有自己的觀點。
史官有時候透過他們的方式改寫了歷史,作為後人已經無從考證了,楊懷仁也只是因為機緣巧合,才見證了這一段歷史罷了。
在場的人也都明白,朱太后罵史官、還有說他們該誅九族的話,有點逾距了,這不是她能決定的事情。
不過返回頭來想想,照規矩皇帝不得干涉史官記錄歷史,那些相公和大臣們也無權干涉史官,所以史官們也有他們自己的驕傲和放肆。
他們可以不管皇帝、大臣,可以不把楊懷仁的話放在眼裡,甚至可以以此來證明他們的剛正不阿。
可他們卻不敢輕視了朱太后,一個剛死了兒子的女人可不會跟你講規矩,她要是發起瘋來,可是比楊懷仁要猛烈的多的。
記住手機版網址:
第1890章:這才是最大的不敬 第1/1頁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