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74章:新皇登基

之後便是朝堂上官員的一些變動了,其實也沒什麼出奇的地方,與其說是大壯的聖旨,不如說是朝廷中樞的那幾位相公早就想好了未來朝廷的架構,和兩位皇太后商量之後早就決定下來了,現在也不過是宣佈一下而已。

楊懷仁大致聽了聽,也沒發現什麼讓他驚奇的地方,李清臣這個老臣成了新的宰相。

他作為一箇中間派和溫和派的老人,成為新皇的第一位宰相也是眾望所歸,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妥。

唯一讓楊懷仁擔心的,是李清臣七十多歲的人了,本來都已經打算告老了,可現在留下來擔任宰相,只能說是朝堂上各方勢力為了保持平衡的權宜之計。

李老頭能當多久的宰相,還真說不好,他看著精神矍鑠,可身體怎麼樣大家都心中有數,長則兩三年,短則幾個月,未來朝堂上的掌舵人一定是另一位新人。

楊懷仁想不了太多,既然李清臣是宰相,起碼可已讓大壯新登基之後的一段時期平穩度過,將來就算有新宰相出來,也不會躲過他的眼睛。

如果那個人對他的計劃不利,他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的,所以這一點他可以擔憂,但也不會過於擔憂。

最後是在平叛過程中的一些有功之士,也都各有封賞,比如高啟勳的爵位就提了一級,從侯爵變成了縣公。

其餘參與了平叛的將士們自然也都有各自的賞賜,無非是加勳升官等等。

但當嘉獎的聖旨讀完,大家才發現,作為首功的楊懷仁,竟沒有半點加封或賞賜。

楊懷仁也感覺到朝堂上幾乎所有人都在各懷心思的不斷往自己這邊瞅過來,他表現的很鎮定,甚至一直保持著笑容。

這樣的決定也是他所要的,他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再加封那只有王爵了,可他現在還不能成為王爺,那樣對他和大壯,對整個朝堂和國家的穩定似乎都是不利的。

而賞賜嘛,那就更不需要了,他相信他家裡的金庫比朝廷的府庫還豐盈的多。

這樣做也許還是會引起一些猜疑,不過這種做法,也是楊懷仁向文官集團表達一個資訊,我並不迷戀權力,做完了我該做的,我還是老老實實回去帶兵。

我的人生目標並不是獨攬朝堂大權,而是收復燕雲之地。

楊懷仁相信他的做法會讓大家看到,從而消除了對他的戒備之心,這樣一來,大家之間隱藏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文官還是做好自己治國的事情,治軍之事交給武將去做,大家各司其職,井水不犯河水,這樣就挺好。

雖然還需要時間來讓文官集團知道楊懷仁的意願,但今天的聖旨已經讓楊懷仁表明了他的想法。

這就足夠了,如果這樣還讓某些人對他不滿意,楊懷仁覺得他也不是軟柿子,誰要敢招惹他,他也絕不會讓對方有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