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高太后過世,因為她死的隱秘,趙煦當年也沒想把事情鬧大,所以連高太后的兩位親弟弟都沒有牽連,就更不用說高啟勳了。
高太后的兩位兄弟很有自知之明,高太后過世後便辭官帶爵迴歸鄉里,算是為自己和子孫留了一條不錯的後路,此處略過不提。
而高啟勳,因為本身也從來沒從高太后當權之事上謀過半分好處,所以趙煦並沒有對高家過多猜忌,依舊重用高家子弟。
時隔多年,高啟勳的兩個兒子以及眾多子侄輩的人,幾乎都在禁軍中任職。
其中地位最高的,便要屬他的長子高士遷了。
高士遷正值壯年,目前是龍蹊衛大將軍,和趙佖關係最好的禁軍中將領中,也屬高士遷軍職最高了。
楊懷仁有點搞不懂高家是怎麼回事,按說高啟勳這樣的清高性格,是為人敬佩的。
高太后在位時期,高啟勳只要動動嘴,就可以憑藉和高太后的親戚關係,為自己這一支家族的子侄謀得不少官職和實際的好處。
但高啟勳自視清高,並沒有那麼做,可到了他的兒子高士遷這裡,即便是一個並沒有多大希望繼位為帝的趙佖,也讓他趨之若鶩了。
這樣的反差的確不符合人情常理,很難讓人想明白高家究竟是怎麼想的。
朝中勳戚之中,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意,高家的生意是專門做絲綢布匹的,和楊懷仁的生意往來上也有一些,只是不夠緊密。
前幾年高家因為採購絲綢布匹遇上了一些困難,派人求到楊家,楊懷仁當時只是想著多個生意夥伴也沒什麼,還親自寫了一封信給織造局的童貫,讓他給高家幫忙解決問題。
楊懷仁頂多就算是個介紹人,讓高家和童貫建立一些聯絡,好對他們家的生意有些幫助罷了,也算不上什麼來往。
不過事後每年過年,高家便一直派人往楊家送禮,楊懷仁倒也沒必要把人拒之門外,就這樣,楊懷仁和高啟勳,還算是有些聯絡。
但實際上和高啟勳或者高士遷的往來,那是一點兒都沒有,楊懷仁也只當高家只不過是普通的一門勳戚將門,大家正常有些生意上的來往罷了。
眼下來看,高士遷和趙佖來往甚密,倒是引起了楊懷仁的極大關注。
楊懷仁的目的很簡單,搞清楚朝中也好,勳戚將門也好,他們誰明顯在之前的議儲之事中表明瞭態度說支援哪一位的。
之後楊懷仁再深入瞭解,分清哪些是三位王爺的死忠,哪些只不過是為了某些利益的隨波逐流之輩,在之後的事情中,也好有所針對。
在趙佖的人際關係體系中,高家應該算是代表人物了,所以楊懷仁特意關注了高啟勳和高士遷父子二人。
這一日,楊懷仁率五百騎士在禁軍各營中巡視,察看各營將士練兵的狀況。
雖然禁軍將士練兵的強度和武德軍沒法相比,但楊懷仁巡視過程中,發現自從他下令之後,諸營將士也都忙碌了起來,起碼練兵的樣子是有的。
可當楊懷仁巡察至龍蹊衛幾處營地,卻發現龍蹊衛竟沒有按照軍令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