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決定有齊國公楊懷仁領頭,派人去遼東向受災的遼東民眾表示慰問,順便把佔據遼東的女真人勸說回他們的山裡去。
遼使覺得如果結果是這樣,似乎也是不錯的,還沒等他想明白其中內情,小皇帝已經決定散朝了,說不能耽誤了今日的課業。
我們大宋人向來都是愛學習的,一千年後的釘釘了解一下。
遼使被大宋朝廷組團忽悠的夠嗆,知道出了宮門,才回過味兒來,想回頭把話說清楚的時候,朝堂上早跑沒人了。
看來大宋的官員都很聰明,自從小皇帝登基之後,黨爭幾乎不見了,當官的似乎越來越明白了這個官應該怎麼個當法。
更不用提這件事只會讓遼國越來越亂,不管大家意見如何,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個基本的共識的。
不管楊懷仁能不能在將來收回燕雲十六州,也不管他又會用什麼樣的方法,但假如楊懷仁成功了,他們做為同時代的朝中一員,也一定與有榮焉,名垂青史。
楊懷仁這邊很快便得到了朝堂上的訊息,他不自覺地朝著老李頭宅子的方向虛拜了幾下,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這個世界上能瞭解自己的人越來越多,絕對是一件好事。
武德軍水軍這邊早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出征的準備,龍武衛和虎賁衛雖然不能北上,卻也在做著某些方面的準備。
局勢看似平靜,但誰都知道,當戰爭來臨的時候,是不會提前給你打招呼的,未雨綢繆絕對不會有錯。
說到未雨綢繆,楊懷仁也在思考水軍北上遼東之後,會遇到的一些事情,遼東的情況還是很複雜的,楊懷仁儘量想把將來有可能遇到的事情的想到,也省得徐涇他們到時候抓瞎。
這便是這個時代通訊不那麼方便的無奈之舉了。
楊懷仁不是神仙,大方向在節堂議事的事情已經說了差不多,差的也只是一些細節上的事情。
他想來想去,寫了三張紙,疊起來放在了三隻錦囊之中,派人把徐涇喚來,把三隻錦囊交在了他手中。
告訴他水軍抵達遼東之後,契丹人來發難的時候,便開啟第一個錦囊;
萬一遇上了高麗或者倭國的船隊或者高麗朝廷的發難,便開啟第二個錦囊;
完顏阿骨打知道了大宋水軍北上遼東,萬一派人來發難,便開啟第三個錦囊。
徐涇聽得認真,之後恭恭敬敬從楊懷仁手裡接過錦囊,又小心翼翼地把三隻錦囊收進了懷裡。
楊懷仁最後不忘囑咐,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遇事還是要徐涇和史雲等水軍將領臨場應變。
而且許諾他們,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楊懷仁都會給他們兜著,讓他們放心出征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