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屠戶回去和其他屠戶們一商量,其他屠戶似乎也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雖然心裡還是有些矛盾,可他們一想只要今天沒有賠光了,也算是達到他們的目的了。
若是有誰還不滿意,那就真是不知好歹了,連鄭屠戶也沒打算繼續打理這種貪心之人。
等到了下午,豬肉價格便降到了楊懷仁計劃三天之內的預期價格,到了二十文錢一斤的價位上,這讓他對楊二七的辦事能力很是讚賞。
當然,頭午早早買了貴价豬肉的人心裡不平衡,又回到市場上討要說法。
楊二七也不跟他們吵鬧,而是很大方的願意把那部分差價補還給他們,這便平息了所有事端。
百姓們買了相對平價的煮肉,自然心裡高興,至於豬肉市場上發生的事情,也就不那麼關心了。
對楊懷仁來說,錢早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將士們能在鬱悶了大半個冬天之後放開肚子吃上幾頓好的,百姓們能夠開開心心吃上平價的豬肉,這才是重要的。
而且那種滿足感,也絕不是幾千貫錢就能買回來的。
李清臣當然很快收到了訊息,豬肉價格下降到接近平常價格的水平,他心中很滿意,對楊懷仁的看法也越來越好。
儘管楊懷仁耍了小聰明,還有些刻意籠絡軍心的嫌疑,但現在的局面之下,李相公覺得楊懷仁的做法是值得他肯定的。
其實先帝大喪之後,很多行業都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不少物資也在漲價,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
但好在這些不好的事情來得快,去的也快,沒幾天的工夫,便恢復到了正常的局面。
楊懷仁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對朝堂上的事情不聞不問,遇上大朝會他還是會上朝,但基本也不干涉政事,更像是形式上的出席而已。
小朝會他從來不去,對於楊懷仁表現出來的對朝政的漠不關心,文官們雖然心有懷疑,但卻漸漸接受了楊懷仁暗中表達出來的善意。
武官們自然是心生疑惑的,他們覺得楊懷仁是他們武官裡的代表人物,本來指望著他現在的勢力,改變一下眼下武官地位太低的局面。
但對楊懷仁現在的樣子,便有些看不多懂了,只是他們也沒人敢多說多問。
轉眼到了三月初,天氣轉暖的速度很快,梨花開了半月,桃花緊跟著填補了更豔麗的色彩。
朝堂上對佛門徵稅的事情漸漸有了結論,幾乎是全體透過了徵稅的決議。
但也不是跟普通的商賈徵稅那樣完全沒有照顧,而是根據朝廷發的度牒數量,減收一部分稅務,超過的部分,就概不減免了。
佛門其實也早就知道這個結果,當然沒有人敢造次。
只是這個訊息傳到楊家的時候,大和尚心裡還是有些愧疚的,即便他不認可某些高僧的做法,但他畢竟出自佛門,這件事上他總是有些不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