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豆豆最系統化的思維模式大概就是,掌控了這兩項權力,必然會刺激華夏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道理很簡單,這樣做完全能讓企業主留夠足夠的利潤率。
而且豆豆覺得這很厚道。
你看,以前就因為西大的大船比別人多,飛機也比別人多,就到處推銷他家的債券。大家買了他的債券之後,能有啥用?
換了以前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債券真的不還了,還能用來擦擦屁股。現在都是電子化作業了,電子憑證甚至沒法用來當草紙。
但華夏就不一樣了,咱不兜售債券這些虛的東西,你多進口些咱家的工業製品就行了。小到指甲刀、圓珠筆,大到飛機啊、輪船啊、火箭啊什麼的……
這些可都是能極大豐富人物質生活的好東西,比債券可划得來多了。
當然生產這些東西很辛苦,所以各位資源很富有的家人們,把你家資源便宜些賣給我,這半點不過分吧?
反正你們自己留著也沒什麼大用。
現代社會的一切生產經營都跟電離不開關係,眾所周知華夏是世界第一產電大國。華夏的高壓供電系統更是全球最領先的供電系統,沒有之一。
這些基礎性設施可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所以前期投入了這麼多,擁有一點小小的定價權,這簡直太合理了。
所以大家如果都把市場開啟,走自由化競爭的路線,別動不動瞎收稅,簡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至於本土的製造業怎麼辦?多簡單啊,低端的留著自己生產,高階的轉移到華夏就好了。而且本土搞金融也是能賺錢的……
在華夏能賺一筆,在自家還能賺一筆,雙贏。
沒錯,喬澤跟豆豆在經過縝密分析後認為保持現狀挺好的。
畢竟這兩種智慧體都極為理性,喜歡用資料說話。
其實如果真的以完全理性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發現一些極為反常識的現象。
比如人民幣的購買力。
所有人都知道,隨著經濟的發展,良性的通貨膨脹是根本不可避免的。
甚至有人煞有其事的算出,2025年的一萬塊大概只相當於三十年前的兩百來塊。
有道理嗎?必然是有的。畢竟這種對比,肯定是要拿出資料說話的。比如那時吃飽一頓飯只需要幾分錢。
但如果換個維度來對比呢?
比如三十年前買一臺在現在看來完全就是垃圾的電腦就需要一萬多,三十年一臺一、兩千的電腦就能吊打當時一萬,甚至幾十萬的電腦。
不止是電腦。
事實上現在所有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離開的東西都是如此。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小汽車……
放到三十年前,一個人如果存款只有兩百多塊,這些東西根本想都不敢想。但在2025卡上有一萬塊的塊,上面所有東西幾乎都能買到。
哪怕小汽車,二手市場上一萬塊左右的這玩意兒不要太多。這些大概都是三十年前根本沒人敢想的。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考慮更多的維度,都能得出一些反直覺且匪夷所思的結論。
但同樣如果換個方向思考,就大概能找到原因了。比如從三十年前活到現在的華夏人,大概誰也不會選擇再回去過三十年前的日子。
但如果放到了西邊,同樣的普通人大機率希望能回到三十年前。因為之前那個時候,是真能實現一人工作,輕鬆養活一個四口之家。
這其實已經說明了許多東西。
如果把地球看成一個整體,那麼產生的資源或者說財富是有一個值的。某個地方的生活品質提高,大機率另一些地方生活品質就會下降。
本來可以不那麼明顯。但如果再加上三十年時間資本的積累速度,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自然就會加速某個層級的生活品質下降速度。
巧的是金融產業相對於製造業而言,無疑會加速這種兩極分化。
對於兩個極度理性的智慧個體而言,這些都能從冷冰冰的資料中獲得答案。自然就有了相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