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與所有人教導女子的習慣一樣,謝家教給她的,依然是琴棋書畫這些沒什麼用的東西。
是的,琴棋書畫於他們來說,就是沒有什麼用的東西。像他這樣的身份,或者哪怕身份再低一些的男人,哪個不是手握權柄,或者至少家境富裕?
這樣的人家裡,會養不起一二擅長詩詞的門客,或請不起撥琴弄弦的家妓?差別只在會不會那麼做而已。
真正重要的看事的眼光與做事的決斷,不會有人去培養。他們並不認為一個註定要嫁出去的女兒需要什麼眼光和決斷的能力。反正家去夫家,一切由夫家說了算不是麼?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個好媳婦人選。
哪怕是謝華年這段時間以來的表現讓他一言難盡,其實他也沒什麼不滿。
真的,在沒有經過培養的前提下,天生擁有洞察力和決斷力的女子何其稀少,他又不指著她救命,她能把家裡一群孩子管好不出事,他就已經很滿意了。
畢竟對他來說,這門親事真正有用的,還是謝家的助力。
但他真心這麼想,卻不希望自己的女兒被養成她那個樣。
別說顧明宸,就是最早出生的顧明心,他也沒有想過要讓她長成一個知書達理的人。
他為何要親自教導一眾兒女,甚至很程度上對女兒們的關注度都要高過男丁?
因為他深知世人對女子要求苛刻,而妻子本身就是受著那種苛刻教養長大的人。一不小心,在世俗的影響下,她們就會被樣成溫順軟弱的性子。
這不能怪她們,女人們總是要出嫁,既然是去別人屋簷下討生活,性子溫順柔軟些也好活命不是?
但他是誰?
他是超品親王,是未來的皇帝。
他的女兒是公主,最不濟也是王女。
嫁人這回事,在他這裡並不是個必選項。且不論是郡主還是公主,她們都會有自己的府邸。成婚之後,也會住在自己家,而不是去別人家裡看臉色。
既然都不必去別人家討生活了,那她們什麼性子又有什麼要緊?
總不能為了不會吃的苦,去提前習慣多吃苦吧?
然而他的想法,跟王妃顯然是相悖的。
顧明暉還罷,顧明心卻是隨著越來越大,對王妃的思想越來越認同了。
他無意強行幹預她們母女之間的感情,所以也不強求長女一定要聽從自己。
但在顧明宸這裡,情況截然不同。
顧明宸不是一個乖順的孩子,他也不允許她被任何女子需要柔順溫婉的觀念裹挾。
所以哪怕孝道這些東西,他都不願強求。
以前聽到某人指著自己的孩子說這是他的種,他總會下意識地唾棄,十分接受不了這種粗魯的叫法。
尤其是在他成了父親後,就更難以理解。孩子就是孩子,兒女就是兒女,為何能叫得那麼猥瑣?
擔當顧明宸出生後,他忽然間就理解了那種感受。
倒不是開始認同兒女是自己的種這種概念。而是他突然發現,顧明宸本身,就是一顆種子。
她恰好生在了自己的家裡,恰好讓自己成為了她的父親,他只會由衷地感覺到慶幸。
人的感情在某些時候是非常玄妙的,按理來說,對於更為重要的顧明暉,他才更應該産生這種感覺。事實上他的確是在顧明宸身上,第一次有了那種,擁有了一個後代的感覺。
是後代,區別於兒女或者繼承人,是哪怕自己身為一棵樹,也得到了一顆小樹苗的那種後代。
他沒有辦法等閑視之,沒有辦法讓她像其他人那樣懵懵懂懂憋憋屈屈地活著。
她像一顆奇怪且不知名的種子,柔弱又堅強,彷彿一不小心就會枯萎死去,又彷彿只給於一點風光雨露,就能長成參天大樹。
沒人知道這種子會發出什麼芽長出什麼枝,他對她産生了無比濃烈的期待與好奇,想知道,在自己的全力支援下,她能長成什麼模樣。
這種奇異的感覺,從她一出生就有了。或許是因為她長得和自己太像,或許是她看著自己的眼神總是讓他倍感甜蜜。
她哪怕什麼都不做,都讓他充滿了驕傲與成就感。
謝華年是女子,世人給天下女子的教導都是讓她們溫順懂討好。這讓她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自己只要足夠好足夠討人喜歡,便會得到喜愛,便會被寬容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