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票,可以說是民主政治中最令人糾結的一個東西。
為了選票,政治家們不得不經常性的選擇妥協,哪怕是明知道有很多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也會因為選票的存在而選擇性忽視。
法國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必須要說,法國人一向以他們的社會多元化而驕傲,在很多法國人看來,法國社會的多元化是法蘭西文化包容力的證明,這會讓很多法國人充分滿足他們的自豪感,對於由此而引發的後果,很多人並不在乎。
連法國人自己都是這麼認為,秦致遠更不可能多管閒事,只能是點到即止。
“現在說拒絕已經來不及了,法蘭西需要新鮮血液,否則我們就不能保證法蘭西的獨立,在生存面前,未來的危機暫時顧不上。”皮埃爾有點苦澀,不當家不知油鹽貴啊。
曾經的皮埃爾也是意氣風發,發誓在上臺之後要一掃長期籠罩在法國政壇的陰霾,還給法國人一個強大的法國。
這才僅僅擔任了幾天的總理,皮埃爾已經明白了困難的嚴重程度。
法國現在就是一個死結,為了應對國際壓力,法國迫切的需要增強自身實力,但從外部尋求輸血,又會影響到法國社會的團結,進而會降低法國的競爭力,這讓皮埃爾無所適從。
“如果我給你一個保證,保證德國不會進攻法國怎麼樣?”秦致遠試探性提出自己的建議。
法國和德國可是世仇,綿延了幾百年的那種,秦致遠的這個保證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但考慮到秦致遠和威廉三世的關係,這並非不可能。
德國之所以挑戰英國和法國建立的殖民體系,也是為了拓展民族生存空間,其實這個要求不一定要靠戰爭才能實現,只可惜十年前的威廉二世喪失了耐心,這才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
有秦致遠在中間牽線搭橋,法國和德國並非不能實現和平,如果法國能把精力用在恢復國家實力,而不是用在防備德國的重新崛起上,法國想休養生息並不難,畢竟法國還有面積廣袤的海外殖民地。
“我可以相信你的保證,但問題是我怎麼說服其他人相信。”皮埃爾表情慘淡,雙手攤開顯得一籌莫展。
這確實是個問題,皮埃爾知道秦致遠和威廉三世私交很好,如果秦致遠肯從中斡旋,法國的困境確實會有轉機,遠的不說,只要把那個預算越來越高的“馬奇諾防線”計劃取消掉,法國就能節省出更多的資金用於國民經濟建設。
皮埃爾早就已經認識到了“馬其諾防線”的雞肋,畢竟“馬其諾防線”並沒有覆蓋法比邊境,如果德國和上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先攻入比利時,然後繞開“馬其諾防線”,那“馬其諾防線”就會成為一個笑話。
但認識到錯誤只是第一步,怎麼糾正錯誤才更重要,皮埃爾當上總理之後才明白當初亞歷山大·米勒蘭的為難之處。
就在昨天秦致遠和加斯東·杜梅格會面的時候,皮埃爾召開了一個部長聯席會議,開始著手處理“馬奇諾防線”的問題,也就是在那次會議上,皮埃爾才知道“馬其諾防線”的作用不僅僅是防禦德國人,還有“以工代賑”的作用。
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經濟長期低迷,世界大戰中的軍人大量退役,戰爭時期生意紅火的兵工廠也因為訂單稀少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只保持基本的生產能力,這還是因為有政府補貼,兵工廠才能堅持下去,否則現在包括雷諾工廠在內的兵工廠要全部關門。
這麼多的剩餘勞動力湧入社會,他們都需要工作才能養家餬口,所以亞歷山大·米勒蘭才會鐵下心來推動“馬其諾防線”計劃。
皮埃爾想要取消“馬其諾防線”計劃可以,但必須要為那些剩餘勞動力找到替代的工作,否則這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但很明顯,法國政府並沒有相關計劃,所以在相關計劃出臺之前,雖然皮埃爾明知道“馬其諾防線”不合時宜,但還是要繼續修建這個該死的“馬其諾防線”。
“這就是你存在的價值,協調所有人的利益,達成簡單多數,取得大多數人的支援就夠了,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秦致遠一語道破天機。
其實不管是民主社會還是獨裁社會,本質都是一樣的,少數服從多數。
當多數人認為某件事是正確的時候,就算是那件事本身具有“反人類”屬性,也會有人心甘情願的主動去做,就像曾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以及日本曾經的軍國主義,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時間節點看這些事,確實是“反人類”,但在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這就是民意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