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他幫農民一邊刨地一邊聊。有時候,他一屁股坐在田壟上,與大家圍坐成一個圈,瞭解情況。有時候,他鑽進臭哄哄的茅房,看豬欄裡的豬,豬食濺了他一臉。
但是去得最多的還是街頭巷尾,找小攤小販談天。
不久,謝振華把攤販經營問題拋到縣委會議上,要求允許農民在農閒時節擺攤經營,並開放小商品市場。
他說:“我發現,東川的這類民間交易活動,滿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對村民、集體和國家都有利,不應當被禁止。”
當時,開放商品交易市場還沒有先例,要冒政治風險。見同志們陷入沉默,謝振華動情地說:
“寒冬臘月,我們在家裡安穩過年,而那些商販卻在冰天雪地裡忙碌,有的連鞋子都沒得穿,有的生病醫不起,有的飯吃不飽。作為一個黨的幹部,作為東川這片貧瘠土地上的父母官,我們忍心嗎?市場要儘快開放,出了問題我負責,我寧肯不要這頂“烏紗帽“!”
會後,由縣政府、縣工商局等部門成立的整頓市場領導小組,下發了“一號通告”,宣佈正式開放小商品市場。這是全中國第一份明確認同農民商販和專業市場合法化的政府檔案。
東川縣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由此誕生。同年底,東川縣政府發出《通告》: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
《通告》一出,整個東川大地立刻沸騰了起來,人們奔走相告,放鞭炮慶賀。 馮愛荷聽到訊息,滿含熱淚,對孩子們說:“等我賺了錢,我要給謝書記塑一尊銅像!”
市場開放後,東川縣的大街小巷擠滿了擺攤的人,攤位一直襬到縣委大院大門口,產品有上千種。
但是,東川市場降生之後,有關謝振華“亂來”的狀子滿天飛。好在,有上級領導支援他,對他說:“別慌,只要對農民有好處就搞。”
謝振華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沒念過幾年書,他說,他大半輩子了也沒看懂《資本論》,沒搞明白一些大道理。但他說,他懂得做人的常識,知道做官的天命。
正是這種深扎於心的常識與天命,令謝振華顯現出驚人的勇氣。他那瘦弱的身軀裡流淌著一腔為民的英雄血。
面對非議和責難,他說,我不怕,與其讓東川的老百姓餓死,不如讓我去坐牢!我就為老百姓能吃飽飯,去殺出一條血路來!
東川縣的改革之路充滿艱難,在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中,遇到的最大波折是舊稅收制度。
當時,我國仍沿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時的稅制八級累進稅,即經營得越好,稅就越高。
但東川的小商品市場卻遇到了新問題:幾千個攤位,幾萬名攤主,大多是小本經營,且商品的價格隨行就市。上午可能賣5元,下午就只賣1元,很難憑稅票計稅。
為了打擊逃稅,稅收幹部整天像抓賊一樣,搞得商販們怨聲載道,多次找謝高華反映。
如何既能收稅,又能調動商販的積極性?
謝振華組織力量進行調研,最終決定採用“兩稅並一稅,定額包乾計稅”。
新稅辦法開創了全國先例,受到商戶的普遍歡迎,但也引起了諸多爭議。
高層媒體的一篇內參,很快引起了國家相關部委的注意,認為東川的定額包乾徵稅是違反稅法的。
批文很快轉到了省裡,謝振華面臨空前壓力。
財政廳的調查組也下來了,對東川小商品市場的現狀展開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