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65.殘忍實驗

隨後他一個人進行這場會殘忍的實驗,開始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猴子嬰兒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之前的猴子已經徹底瘋掉或者抑鬱而死了。簡淵申請了一批新的實驗或者。而隨後的一段時間裡的實驗表明,會搖晃的“絨布母猴”給予猴子嬰兒更好的安慰,而和其他猴子的社交彌補了“絨布母猴”的教育能力,讓猴子嬰兒被哺育大後,一切基本正常,和普通猴子差不多一樣了。

但更殘忍的實驗還在繼續,新一批的猴子嬰兒到了。簡淵開始在“絨布母猴”身上放上釘子,或者發射水槍來攻擊小猴,不過這些猴子嬰兒還是抱緊“絨布母猴”。

接下來就是分離實驗。把小猴子與母猴分開餵養後,雖然身體上沒有什麼疾病,可行為上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現象。同時,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它們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緊緊地抓著絨布,如果把絨布拿走的話,它們就會發脾氣,這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到了這一步,實驗基本上結束。

簡淵開始總結實驗結果。

很顯然,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愛哭鬧,愛渴求,愛折騰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這樣的寶寶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也就是:對親人的依戀。

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其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兒童與依戀物件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絡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

與餵食相比,身體的舒適接觸對依戀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經常的肌膚接觸,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臉、胸、背等讓孩子體味著“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這種接觸的安全感不僅僅是對嬰兒,即使是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十幾歲的孩子也是如此。

還有就是要儘量避免父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造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有明顯的消極影響。父母應儘量克服困難,親自擔當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必須分離,應與孩子做好溝通並堅決離開。

父母對孩子發出的訊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做親子游戲時,父母應保持愉快的情緒與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漸形成堅強、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對人友善、樂意探索、具有處事能力的人。

最重要的是,這證明了即使嬰兒不存在記憶和主觀意識,但潛意識對於“愛”的渴求也早已經出現了。

也就是說......人在主觀意識形成之前,其實身體是由潛意識進行管理的。潛意識對愛是有敏感性的。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主觀思維出現,開始記得事情產生記憶,這個時候潛意識退居幕後,主觀思維主導一生。

但就算是主觀思維主導了你的一聲,但你仍然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因為在你身體出現,思維還沒有出現的那段時間,潛意識才是你身體的真正主人。

往後的終其一生,潛意識都會把嬰兒那段時間得到安全感,源源不斷的輸送給你。雖然那時候你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這再一次論證了“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一生治癒”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

論文寫完,名字就是《恆河候實驗》。簡淵不想當一個論文的文抄公,但這篇論文必須發出去,否則這個世界就有太多的孩子,還在被錯誤的教育方式所摧殘!

這一次的實驗,有很多的小猴子因此死去。而且死的並不安詳,保守折磨。

簡淵自己也承認,這是一個很血淋淋的實驗。也許這個論文發出去,他就要被千夫所指,甚至像是小艾伯特實驗的主導者一樣,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他......義無反顧!

畢竟真正的現實就是,沒有什麼眾生平等的謊言。人類生命的權利,就是要高於動物生存的權利。所以這的犧牲是必然,就算以後被聖母們戳破骨頭,也沒有什麼好猶豫的。

終究,簡淵還記得自己最初的志向,當一個有責任感的心理醫生。

簡淵看著自己的論文,還有密密麻麻的資料,最後發給了心理學會,還有幾家心理學的專業科學期刊。

這個轟動全球教育界的實驗,即將揭曉!

第一作者:簡淵。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