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電能應用知識資訊中的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上可是沒有這種冷卻系統的。
它透過磁場引導的方式進行控制電離區和加速區的高溫,極大的削弱了高溫堆積輻射反應。
這個知識點,值得記上三十分,韓元也是在學習初級航天應用知識資訊的時候對比發現的。
如果靠人類自信研究的話,可能需要的十幾年才能完善。
而類似黑科技一般的做法,在電推進發動機中還有不少。
.......
日子一天一天的在過去,數控室中加工完成的零件被韓元在無塵工作室中一點一點的組裝起來。
忙碌了大半個月,電磁型推進系統的大致外貌已經可以看出來了。
坐落在組裝架上的電磁型推進發動機就像一個圓形的石墩一樣,上面纏繞著大大小小的管道。
大的管道比韓元手腕還粗,小的只有小尾指大小。
這些管道有些是冷卻系統,有些是工質輸入管道、有些是控制系統。
大大小小的管道猶如老藤纏樹一樣固定在電磁推進發動機表面,看起來繚亂至極。
這些管道纏繞在主體表面,導致前段部分看起來比尾部還要大上一圈。
這種設計,至少在當前人類設計的各種航天、航空發動機中都找不到類似的。
不過在韓元的講解下,這種設計卻給各國航天發動機方面的專家帶來了不少的啟發。
.........
和電推進發動機不同,電磁型推進系統即便是組裝起來了也暫時無法測試。
因為還缺少其他的條件。
工質、液氫冷卻劑、控制程式等東西。
工質的話,電磁型推進系統使用依舊是人類各國目前電推進發動機上使用的工質‘氙’。
它並沒有像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一樣,使用空氣代替氙作為工質。
ps,這也是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牛逼的地方之一。
氙以其易電離、離子重和對飛行器比較友好等特點成為了電推進系統中的優質工質。
目前人類基本找不到其他工質替代氙。
即便是使用氙的近親‘氪’來代替,其推進效率也會驟降百分之十五左右。
所以更別提使用空氣來作為電推進發動機的工質了。
這在目前的各國專家眼中,簡直是異想天開,宛如做夢一樣。
各國研究一年多的時間,都還沒弄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雖然使用氙作為電推進發動機的工質很優秀,效率也很強。
但避不開的是,氙在地球上的存在數量很少。
在地球大氣層中,氙的含量只有一千一百五十萬分之一。
提取1升的氙氣需要消耗超過兩百度電。
而在起飛階段,為了產生大推力,需要將工質以很大的質量流量噴出去。
按照電磁型推進系統的效率來計算,每分鐘需要消耗掉大概一百千克氙。
而八十千克左右的氙氣,就足夠讓一個半噸重的探測器去探測彗星了,有去無回的那種。
這還是超越人類的黑科技電磁型推進系統,對於氙氣的消耗就如此恐怖了。
如果是人類自己研發的,就以nasa研發同電磁推進發動機來說,如果要達到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