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麼在1800顆星鏈衛星上天后,會頻繁的出現星鏈衛星與其他衛星碰撞的事情。
不僅僅是華國的空間站曾經兩次緊急避讓星鏈衛星,更有歐盟的氣象衛星甚至是軍事衛星都緊急避讓過。
除此之外,spacex公司的星鏈衛星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是,space公司曾保證星鏈衛星在5年的工作壽命到期後,會自主受控地墜入大氣層銷燬。
但實際上spacex公司並沒有實現這一計劃。
按照nasa的統計,截至到2019年,已經有超過5%的星鏈衛星失效,但它們都還依舊掛在天上,成為了太空垃圾。
除非有國家能將這些失控的衛星給打下來,否則這些衛星停放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直接就廢棄掉了。
這也是韓元在這次星鏈任務開始後,對spacex公司以及馬斯克好感度一掉再掉的主要原因。
當一家公司形成壟斷性地位之後,對於整個社會的生態發展是極其不友好的。
.......
隨著太空梭的遠去,第二顆、第三顆及後續的衛星正穩定有序的被投放到近地軌道上,展開自己的翅膀和頭顱。
而之前投放的‘零一’號衛星,在經歷了十五分鐘後,已經完成了太陽能發電板展開、訊號收發天線恢復、衛星自檢、偵查裝置連線等工作。
現在輪到它和地面建立通訊聯絡以及傳遞偵查資訊了。
盯著顯示屏,必不可免的,韓元還是有些緊張和忐忑的。
如果是地球各國發射衛星,那麼讓地面和衛星建立聯絡應該是地面的指揮中心來做。
需要由指揮中心向衛星發射訊號,然後得到回應進行操控。
但韓元沒法將時間浪費到這上面,他太缺人力了。
這種需要人工進行操控指揮的程式和東西,都不適合他,最優的選擇,依舊是做智慧程式,做固定的自動化處理。
透過配套的程式,比如在衛星完成自檢後,自動啟動訊號傳送接收裝置,並向地面傳送預設好的命令。
這種方式就跟零號太空梭一樣,極大的節省了能力。
但前期的準備工作,以及對於外太空情況、太空梭飛行/衛星軌道飛行等資料的計算要求都非常苛刻。
放到現實中,就算各國有超級計算和無數科學家的輔助,這種方式也不切實際,
準確的來說,是不會這樣去做。
不僅僅是因為耗資巨大,每一次的發射需要消耗掉數噸液態氙工質。
更是因為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天上早就掛著了數萬顆衛星以及無數的太空垃圾。
前者還好說,正常執行的衛星在各國航天局基本都有相應的備案和記錄,還是可以透過計算進行避免的。
但後者,那就是個天坑了。
無論是已經失聯了的衛星,還是解體了的衛星垃圾等,這些東西,很多都是難以計算的。
太空垃圾有大有小,一般來說,各國都有雷達,能將捕捉到的太空垃圾都登記在資料庫中並保持追蹤。
而在衛星發射前,各國的宇航局會根據資料庫及當前衛星發射任務型別選擇發射視窗期,使衛星能避開大塊的垃圾並完成工作。
不過即便是這樣,因為在發射視窗期,運載火箭或者衛星遭遇太空垃圾而導致發射失敗的事情,並非沒有。
也就模擬星球這邊,太空中還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障礙,不用考慮這些東西。
另外他腦海中的初級航天應用知識資訊中有這一類的資料資料,完整且詳細。
韓元不知道這個系統到底是從哪裡收集到的這些資料,但這些資料資訊的確有用。
正常發射上天的太空梭及衛星就驗證了這些資料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