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陳逸三人便各自分開,在這裡面的房間中不斷欣賞著,這裡面有自己創作出來的瓷板畫,也有一些像外面一些,仿名家的作品。
所仿製的水平,也是與外面大不相同,對於這樊家井這一個仿古瓷重地,陳逸是充滿了感慨。
有時候一家瓷器店鋪,可以仿製各朝代不同的瓷器,仿得還有幾分相似,實在是一件讓人不敢相信的事情,就像是這一個瓷板畫店鋪一樣,光是他看到的名家,都不下於十人了。
因為專業,所以卓越,這恐怕也是樊家井成為仿古重地的原因,就是因為有著數不勝數的仿古瓷製作者,才使得這裡的仿古瓷聲名遠揚。
瓷板畫自發展之後,一直綿延不絕,隨著時間,發展的越來越興盛,原因有著很多,瓷板畫具有瓷板的平整光潔,便於陶藝家以瓷當紙,隨意揮毫,充分的發揮繪畫能力。
同樣由於瓷板畫的載體是瓷板,比起紙絹畫來,擁有著效能穩定,不怕潮溼,不怕黴變的優點,只要不被撞擊,就不會損壞,而且瓷板畫的色彩,無論是釉下釉上,還是釉裡,都是永遠鮮豔,不會因日曬水浸而變色。
除此之外,正由於瓷器是華夏人的專屬之物,符合華夏人的審美觀點,也是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陳逸在周圍不斷的轉著,這裡的瓷板畫基本上都是店鋪是自己製作的,而不會從外面收購,那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想要在這裡淘寶撿漏,還真的要靠運氣。
他來到這瓷板畫店鋪,並不是想要購買瓷板畫,而是想要自己畫一件,嘗試一下,漲點見識而已。
正觀看著這房間裡或掛在牆壁上,或立於地上的瓷板畫時,陳逸忽然發現了旁邊有一個貼著牆壁放置的箱子,而箱子裡整齊擺放著一排白瓷板,看起來讓人非常奇怪。
不過箱子蓋上倒是貼了個牌子,家傳六代白瓷板,乾隆年間之物。
看到這牌子,陳逸搖頭笑了笑,這應該就是丁潤所提及的這胡建達祖上的事情,傳說皇宮中也讓他們製作了一批白瓷板貢品,這難道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陳逸稍稍看了幾眼,卻是有些驚訝,這白瓷板竟是已經入窯燒好的東西,只不過從瓷胎這上,也可以看出這白瓷板的質量非常的好,胎質細膩,造型完美,瓷板非常平整,看起來應該是老物件無疑。
接著,陳逸輕輕的拿起一塊瓷板,仔細觀察了一眼,卻是發現上面的白瓷胎比起旁邊的瓷板畫要厚重一些,或許這是宮廷專門要求的也不無可能。
除了上面沒有繪製畫面之外,這一個白瓷板,可以說是質量非常的好,比旁邊其他的瓷板,要優秀一些。
只不過這瓷板已經入窯燒過了,想要使用的話,除了製作釉上彩色之外,釉下和釉裡是無法制作了。
在入窯燒製前,在瓷胎上施以釉彩,然後入窯燒製,這稱之為釉下彩,而在已經燒好的瓷器釉面上描繪紋樣,再入爐燒製,這是釉上彩。
嚴格來說,釉下彩的優點更多,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可以保持晶瑩透亮,而長久不褪色,至於釉上彩,彩料應用廣泛,釉色鮮豔,品種豐富,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粉彩,只不過因為彩料施於釉上,沒有保護層,因而易磨損,易受酸鹼等腐蝕。
陳逸使用了鑑定術,想要看看這一個白瓷板是不是乾隆時期的,可是接下來所出現的資訊,讓他面色一震,心中充滿了震驚。
“物品鑑定成功,資訊如下,清乾隆黃地洋彩八駿圖瓷板畫,製作者:郎世寧,製作年代:距今約二百七十年。”
“製作者資訊:郎世寧,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生於米蘭,清康熙五十四年作為天主教修道士來到華夏,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設計工作,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華夏從事繪畫五十餘年,其擅長畫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歷史事件,尤精畫馬。”
“藝術特點:瓷板畫為明代中期所出現的一種平面陶瓷工藝品,其瓷板畫品種多樣,使用瓷器上的各種彩繪工藝,圖案涉及面廣,形狀多樣,可以說是一種極佳的觀賞用品。”
“八駿圖中的八匹馬相傳為周穆王御駕坐騎,謂王馭信龍之駿,此瓷板畫由郎世寧所製作完成,他充分利用歐洲明暗畫法的特色,加以華夏傳統繪畫技法,使馬匹的立體感非常強烈,又注重於動物皮毛質感的表現,可以說盡顯駿馬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