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章:摸索基因融合模組

“終,終於成功了!”

深夜,經歷過一天的忙碌,結界籠罩下的基地中經過又一天的忙碌後,疲憊的收穫蟻成員們幾乎都熄燈了,唯有首領終衡所在的昆蟲實驗室中的燈依然亮著。

實驗臺前,接過作為助手的小倩遞過來的一杯咖啡一飲而盡,終衡興奮地歡呼,佈滿血絲的雙眼望向臺上分別裝著不同的奇怪蟲子的5條試管。

這些就是基因融合模組製造出來的第一批成功產物,為了打造它們終衡足足連續三天三夜沒睡覺,而在桌角下的垃圾簍裡卻堆積著數百隻歪瓜裂棗的蟲子屍體,還有一堆揉成團的草稿廢案。

這些屍體大都怪異無比,好像一個劣質的p圖手將不同的蟲子肢體利用軟體扣下來,再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一樣。

列舉幾個其中的例子:六條腿都是螳螂那種可收縮的刀臂的棉蝗,嘴部變成了獵蝽的吸管;大顎變成了蜘蛛毒牙的螞蟻,背後還有一雙甲蟲一樣的鞘翅;還有尾部變成了蠍子的蜇針的蜻蜓……

它們都是為了那五個成功品誕生而“犧牲”在前面的失敗品兄弟,一部分是被改造後適應不了環境自己掛了的,一部分是單純用來犧牲作探路石的,還有一部分是造出來後由於終衡不滿意而慘遭殺身之禍……

蟲對蟲的基因融合操作流程大概是這樣的:

開啟屬性面板,上面會出現一張張已經能夠控制的蟲子的三維掃描圖,從外骨骼到肌肉,再到其中的臟器,任何細枝末節的結構都應有盡有。

改造必須選定一種蟲子作為母版,選定後在心底默唸它的影象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之後被選擇的地方會放大,同時旁邊會出現數張彷彿無數雙螺旋階梯相互重疊在一起的基因圖譜,每一段列都配有文字的解說,比如這一段是控制翅膀長度的,那一段是控制外殼硬度的等等。

這些圖譜等於草稿紙,想要改造基因必須先在上面進行各種編輯操作,可以選擇刪除,增加,修改,或者從另外一種蟲子的圖譜中扣一段過來契合在一起,融合多少自定。

編譯工作完成後,主介面上的三維掃描圖會生成改造後的預覽影象,如果確認沒問題了就拿一隻這樣的蟲子過來,確定實施改造後蟲子會被一片白光所包裹,光周圍會出現物質分解重組的跡象,待到光散去,跡象停止之時就完成了。

基因融合的價格非常低廉,改一條性狀才1基礎進化碎片,但是所謂便宜沒好貨,被改造的蟲子體內因為不像進化者體內有模板碎片這個除非自己作死選擇拒絕,都會自動完美融合的保護機制,失敗那是常有的事:

基因改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次性改動得太多了蟲子經常會承受不住而基因崩解,直接化為一灘肉泥;而且就算成功了出來的也經常是因為考慮欠妥而沒法生存的次品。

比如,第一個倒黴蛋就是那隻六條腿全是螳螂的刀臂的棉蝗,這隻終衡抱著玩玩的心態試的,把控制蝗蟲腿部形狀的基因換成了控制螳螂刀臂形狀的,結果這在模擬圖上看著還挺帥的傢伙出來後的表現瞬間讓人大跌眼鏡:

螳螂的刀臂平時都是如祈禱般蜷縮在胸前的,站立主要依靠後四條正常的腿,結果就是這隻棉蝗別說像終衡預想中的一樣張開六條尖刺密佈的腿撲人了,連站都站不起來。

並且,腿變成刀臂平白無故多了許多重量不說,光是結構改變破壞了蝗蟲原有身體的平衡。

它也飛不了了,唯有渾身一軟側躺在地上,無力地蹬著腿,用一種“你殺了我吧”的祈求眼神看著終衡,直到他一指摁爆了蝗蟲的腦袋將其痛苦終結。

每一個能流傳到現在物種所含有的基因性狀都是經過了自然界殘酷的歷時千百萬年的檢驗的,之所以還存在只因為一句“適者生存”,即它能適應環境,貿然地進行改變只會打破萬千年積澱下來的平衡。

以那隻帶有蠍子尾巴的蜻蜓為例,這傢伙是終衡的第二個犧牲品,吸取前一個教訓後他對於基因鏈沒再整條整條地複製黏貼,而是兩邊各取掉一部分找一箇中間平衡點,直到預覽圖上的模擬像點樣子後才選擇融合。

這一回倒是挺像回事,能飛能爬能攻擊,但外行人看不出來,作為內行的終衡卻依然一眼看出了問題所在:

在進化的征程中,生物追尋的從來就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自然物種最迫切的需求說簡單點,只是吃飽肚子而不是像人類這種已經凌駕於食物鏈之上的bug級物種一樣追尋外形上的炫酷。

終衡發現,多出來的尾巴讓蜻蜓急轉彎的能力沒有了,飛行速度也降了一半,這意味著它已經無法捕捉那些靈活的比如蒼蠅蚊子之類的飛蟲。

多出來的毒尾不僅沒有成為助力,反倒成為了累贅——蠍子這種鞭形尾巴需要身體穩定才能命中,在飛行條件下它的命中率很低,哪怕瞄準人頭那麼大的目標都有靠近時剎不住車跑偏的現象,何況毒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生成需要花費大量的營養,而蜻蜓在快速飛行中本身就會消耗大量的生物能,要供得起毒液的分泌在營養的攝入量上至少要達到原先的一點五到2倍!

本來捕獲的蟲子就大大減少了,現在耗能又多了,此增彼減只會帶來一個結果——入不敷出,抓不到獵物這隻蜻蜓很快就會餓死。

至於像蠍子一樣到地面上去生存,更不可能,因為它沒有蠍子用於鉗制獵物的鉗子和防禦力強大的硬質外骨骼,反倒多了一雙在地面爬行等同累贅的翅膀,不飛行就很難與地面上那些皮糙肉厚的獵物競爭。

這就是為什麼地球上曾經也存在過尾部帶毒刺的蜻蜓,但是後來卻滅絕了的原因。

所以基因改造不能光考慮戰鬥力,否則就如那蜻蜓一樣等於是拆了東牆補西牆,造出新的優勢時又把原來的優勢磨滅了。

它需要顧及諸多的方方面面,比如被改造後的蟲子應該吃什麼,應該匹配什麼樣的習性,能適應怎樣的環境,如何應對突發情況等等。

於是,在這之後終衡慎重了許多,他先在草稿紙上列出改造的想法,再結合胸中所學為每一個想法進行推演,結合預覽圖建立分析模型,然後再付諸實踐。

期間遇到的困難自然不少,經常改動一條基因鏈後由於產生了新的缺陷需要再改動數條其它地方的基因鏈來用於彌補,不少蟲子由於受不了多次改造死於基因崩潰,當然最後也自然而然地伴隨著一堆像那隻蝗蟲和蜻蜓,不得不銷燬的廢品,才終於有了這5種新的王牌蟲子。

所有改造昆蟲兵器中價效比最高的是生物入侵武器,但現在的終衡的對手是裁決,邪惡進化者等隱藏於暗處的存在,這種用來針對明處的對手,比如那些大國的武器顯然沒有用。

再說,以終衡現在手頭的條件能不能控制住這種和那異形卵一般,漏出去會造成讓他成為整個世界的公敵的災害的邪惡武器也是個未知數,所以終衡暫時不打算開發這種蟲子,而是將精力放在了別的地方:

現在,他需要戰鬥用的蟲子,同時收穫蟻正值大建設時期需要各種用於輔助生產的蟲子,在這樣的需求結構推動下如下這5種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怪蟲就這樣誕生了:

尼科巴跳蟻,以色列金蜂,隱翅巨白蟻,異常狀態免疫麵包蟲,剛地寄生蜂。

這些蟲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是最終產品,因為相比於蟲族它們缺少一樣最重要的因素,體型,而要弄出龐大的體型就必須以那些巨蟲為母版。

這些蟲有許多蟲族文明應該具備的基因條件,比如電甲蟲的釋放雷電便是生物能轉化的良好體現,炮甲蟲的開火能力是生化炮的原形,閣螳螂能吐絲控制機關的能力如果和艾科學的機械科技結合起來前途更是不可限量,正是這些讓終衡的等級評價上升到了四級,再加上它們能在保持體型的前提下適應地球的環境不可謂不強大,在呼吸系統,肌肉與骨骼等自身條件方面都有諸多研究價值。

如果再融入某些地球本土蟲子的優勢,比如螞蟻白蟻的群居基因,蟲族的雛形基本就出來了,但是唯一的遺憾是它們現階段數量還太少了,若是終衡貿然進行基因改造,一不小心導致這些珍稀動物滅絕那可沒地方哭去,所以拿巨蟲當實驗品至少得等它們的數目破百破千,有足夠的實驗樣本後再說。

這些天研究出來的五種蟲,就當是為蟲族時代鋪路積攢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