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達常遇春誰更出色

這也說明,因為大都是農民起義軍互相在打仗,謀略使用上確實非常少。

當朱元璋統一南方後,派徐達和常遇春揮師北伐,攻打元朝正規軍的時候,元朝正規軍不是也打不贏嗎?

事實上,徐達和常遇春在北伐的時候,一方面,他們已經有了實戰經驗。

另一方面,元朝早就不是什麼正規軍,而是在和北方農民起義軍作戰中成為殘兵敗將,不堪一擊了。

所以徐達和常遇春打起來很輕鬆。

最後就是徐達和常遇春透過實戰打出來了。

什麼叫打出來了?

一是有了實戰經驗,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仗該怎麼打了。

二是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麼,敵人的弱點是什麼,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打擊敵人的弱點。

三是將領在軍隊中建立了絕對的權威,不用再強調紀律和執行力了。

還有就是徐達和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絕對信任。

徐達是朱元璋發小,常遇春也被朱元璋認為忠厚老實,因此對他們非常信任。

沒有發生過劉邦直接闖進軍營中,奪了韓信兵符這樣的事情。

於是朱元璋很信任徐達和常遇春,因此他們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也因此打得非常順。

仗只要大順了,打起來自然就很厲害了。而獲得朱元璋信任的徐達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為明軍的最高統帥了。

至於他們誰強誰弱,世人各有評說。

…………

“誰強誰弱?”

看到這個話題,永樂大帝朱棣他就來了興趣。

畢竟徐達常遇春兩人,他是親自接觸過的,是很瞭解的。

所以對於他們的評價,他是很有發言權的。

“誰強誰弱?這還用說?”

“平日裡往往只見過徐達常遇春的順序,而沒有見到過常遇春徐達的順序。”

這也是常遇春徐達都已經逝世了。

不然朱棣也不可能直接這麼說。

“朕的話不無道理,可能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其實並不皆然。”

“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仔細深究,往往背後大有深意。”

“在我看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徐達總體上而言比常遇春更勝一籌。”

朱棣回想曾經,笑了笑,道:

“論眼光,在朕看來,先說徐達,他原本就是父皇的童年小夥伴,父皇從軍之後,回家鄉徵兵,徐達知道父皇自小都講義氣主意多,肯定能成大器,二話沒說誓死追隨。”

“參加起義軍之後,徐達雖然也是英勇無比但是眾人卻說徐達“尤長謀略”,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徐達與父皇的看法不謀而合,甚至都超越了李善長,這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眼光問題罷了。”

“再看看常遇春,他是鳳陽府懷遠縣人士,雖然父母都是貧苦農民,生逢亂世,少年常遇春意氣風發心有不甘,一心想要闖出些名聲,但是想象不到的是,當時起義軍已經風起雲湧,常遇春沒有投奔任何一支起義軍,而是投奔了一個毫無遠見,只知道搶家劫舍的綠林大盜劉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