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達常遇春誰更出色

“這麼一看,由此可間,常遇春可能確實缺乏比較開闊的視野。”

“論能力,民間很多人以為常遇春的能力強於徐達,因為他們認識淺薄,他們都知道常遇春被稱為“常十萬”,這倒也不假,常遇春打仗的確厲害,衝鋒陷陣,攻城守城。”

“但是,會打仗只是一方面,若以此為據,朕認為這是缺乏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因為這些證據只能說明常遇春個人的勇敢,說得難聽一些就是匹夫之勇,而在戰場上,需要討論的是打仗,需要講究團體,講究戰略,講究配合。”

“朕這麼想並不是為了刻意貶低常遇春的作戰能力,其實任何人都無可否認常遇春為父皇立下了的汗馬功勞。”

“要知道他在渡江的時候,在採石磯池州九華山鄱陽湖湖州平江北平等地都是作戰英勇甚至創造過未有敗北的奇蹟。”

“如果拿我大明任何一個大將相比,朕認為常遇春都是完勝,但是唯有徐達可能是個例外,因為,徐達的功勞似乎和常遇春不相上下,他從濠州到還遠滁州採石磯池州九華山常州鄱陽湖湖州平江等地也是戰功赫赫。”

“不管怎樣,總體上而言兩個人其實不相上下,朕要補充說明的是,在九華山之戰後因為常遇春濫殺俘虜,父皇自此便將常遇春歸到徐達的部下,所以很多功勞常遇春不能獨吞。”

“或許民間還有人說常遇春未曾敗北勝於徐達,但是,朕要強調的是因為天妒英才常遇春暴卒,而徐達的唯一一次敗仗是在常遇春死後敗給了王保保,而就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的戰鬥力而言,常遇春與之作戰能否勝負也是一個未知數。”

“論德行,說到品德,在朕看來徐達是可以完勝常遇春的。”

朱棣說的不錯。

這是因為徐達的起點是個乾乾淨淨的農民,而常遇春的職業起點是個強盜。

不管怎麼去看,這都是個人職業生涯的一個汙點。

而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觀點來看,在德行上,其實常遇春和徐達相比,不管公平與否,事實上早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一點在兩個人參加義軍之後的戰鬥生涯中也有體現。

徐達作戰的時候一直奉行朱元璋的命令,軍隊紀律嚴明,從不驚擾城內百姓。

九華山之戰,陳友諒大敗,三千人成了俘虜,常遇春剛開始的時候就想要全部殺掉,徐達則不同意,但是常遇春在夜裡偷偷地將這些人活埋了一半,朱元璋知道後很生氣,把剩下的俘虜都放了。

也就是自此之後,徐達開始統帥大軍。

其實關於兩人的評價《明史》裡記載得十分清楚:“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於謀略。遇春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俾為己用。由此多樂附大將軍者。至是,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

這裡面直言,兩個人的才能和勇氣其實是旗鼓相當的。

常遇春彪悍敏捷,徐達則更擅長謀略。

但是在品德方面,常遇春在攻下城池之後幾乎沒有不殺人的狀況,而徐達所到的地方民眾都不受驚擾,即使抓到了壯士和間諜之類的人物,也都能用恩義和他們相處,使他們最終為他自己所用。

於是誠心歸附的人很多。

在朱元璋心裡,徐達帶兵莊重而又紀律嚴明,戰爭得勝和攻取城池的時候最有大將風範。

綜合分析,很容易發現,之所以我們經常聽說徐達常遇春,而不是常遇春徐達,其實並非一種簡單的習慣,仔細分析意味深長,這主要是因為徐達在總體上而言確實較常遇春更勝一籌。

…………

“徐達常遇春誰厲害?”

“那必然是徐達,有什麼好說的。”

“放屁,我個人認為是常遇春,常遇春打仗多厲害啊。”

“可徐達打仗也不差。”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