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
郵驛與烽火臺通訊雖系歷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時也是中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訊工作的開始。
它不僅在中國郵政通訊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驛站是官府的通訊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資訊,只有託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
中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訊多麼艱難。
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訊的象徵,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訊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訊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
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數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資訊的民信局。
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交通方便、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
民信局由私人經營,以謀利為目的。他們一方面是哪裡有利就在那裡辦,偏僻地區無人管;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招攬生意,相競為主顧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門收取信件、匯款,收費也可以記帳,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發展。
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已達數千家之多。
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訊網。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帶的貧苦人民,有的為了謀生,被拐騙國外做苦工,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要與祖國親友通訊,或將物品和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時而生。
“僑批局”實際上就是僑信局,因為福建方言把“信”叫“批”,所以把為華僑通訊服務的僑信局習損稱為僑批局。
由於僑批局對華僑服務周到,信譽卓著,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和匯款的業務。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任憑侵略者侵奪中國郵權,並夥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採取強令民信局登記,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發運郵件,並採用資本主義的競爭手段,將大部分民信局置於無法經營的境地。
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國民黨強迫停辦,而僑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當然了,現在,才是1630年,後面的事情還沒有發生,而且,有了陳信參與進來,整個世界的歷史一定會發生巨大的改變,這些事情就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考了。
華夏聯合王國本就是移民國家。
韓北行政區大多數的本地土著,也就是高麗人,在常年的戰爭中,不是被抓去當了奴隸,就是當了炮灰死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