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使用過的“沒良心炮”,在開火前有著繁瑣的準備工作。
首先需要在步兵的掩護下推進到離敵人陣地前方几百米的地方。
這個位置非常的危險,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從步槍到槍榴彈再到小口徑的火炮等等,任何一件武器,都能在這個距離內殺傷“沒良心炮”的操作人員。
然後操作人員們還需要在敵人的反擊下,根據要射擊敵人所在的方位,計算後挖出一個特定角度的大坑。
接下來,就要把準備好的,已經纏繞過鐵絲或者加厚過的汽油桶,埋到剛才挖好的大坑裡面。
然後再用泥土仔細的拍實了,基本上要達到不能露出筒子頭部的程度。
接下來,就是仔細的測算發射藥的重量,然後裝填加長導火索的炸藥包。
在拉開炸藥包導火索的同時,儘快的點燃發射藥,依靠發射藥爆燃時候放出的能量,把拉開了導火索的炸藥包拋射出去。
所以說,“沒良心炮”的發射非常的麻煩,而且在角度都是固定的情況下,上下左右的射界也是被固定死的,想要調整炮擊點,只能依靠發射藥的多少來測算。
更麻煩的是,這種火炮的發射次數也有限制,一個不小心,就會“炮”毀人亡。
所以,在解放軍們從國軍的運輸大隊長那邊得到了足夠的火炮後,很快的就拋棄了這種“沒良心炮”。
說句題外話,實際上在後來建國後,解放軍的訓練教材中,並沒有徹底的放棄“沒良心炮”。
當然並不是直接使用這種汽油桶樣式的“炮”,而是對它進行了“改良”,讓這種“火炮”更加的方便使用,也更加的適應快速射擊。
怎麼改?那就是徹底的拋棄了鐵皮的發射筒,改成在地上挖一個有一定角度的坑。
在坑裡面,放置“沒良心炮”的發射系統,也就是上下兩個炸藥包,下面的炸藥包是發射藥,上面的炸藥包自然就是炮彈了。
這就是解放軍五大基礎技能之中“爆破”一項中的一個小技能分支。
當然,這麼各改法,原本就慘不忍睹的炮擊精度,變得更加的不堪了。
而在陳信穿越前的歷史上,種花家和北極熊對峙,準備打核戰爭的年代,這項技術也隨著全民皆兵的策略,傳入了民兵訓練中,成為了民兵的作戰技能之一。
題外話結束,這種作戰方式和現在的王國沒什麼關係。
繼續說那一場武裝大遊行,王國沒有足夠的火炮產能,沒辦法給所有的運輸船安裝大炮,只能裝上一些“假炮”惑敵。
當然了,“假炮”並不是真的說裝了那種不能發射的樣子貨,實際上王國當時使用的就是“沒良心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