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前鋒騎兵部隊絲毫沒有停頓看一看戰場局勢的意思,直接排成戰鬥隊形,向著偵察營一部分還沒有提起速度的戰士佇列衝擊而來。
騎步營長一看敵人這個架勢,就知道對方的想法,是想要讓己方部隊陷入混戰之中,然後,藉著暫時性的人數優勢,優先擊潰威脅最大的偵察營騎兵。
看來,對方絲毫沒有把自己帶領的這個特務排放在眼裡面啊。
騎步營長冷哼一聲,立即跳下了戰馬,走到隊伍的前排中央位置,對著兩側的四個班組成的兩個陣地,大聲的咆哮道“子彈上膛,準備作戰。”
“那邊偵察營的,跑什麼跑,趕快過來,在我們前面組成拒馬。”
他把自己的嗓門兒,開到了最大的一檔,命令在如雷鳴般的馬蹄聲中,也傳達的清清楚楚,讓周圍的人聽的明明白白。
在這個沒有優良通訊器材的時代,華夏軍從百姓、士官、士兵當中選拔中、低階軍官的時候,除了看軍功、成績等東西之外,還要考察嗓門的音量。
新進講武堂的準軍官們,在學習如何在華夏軍的體系之下指揮作戰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鍛鍊嗓子,培養出一副好嗓門。
因為,在亂哄哄的戰場上,沒有一副大嗓門,喊出的命令無法傳達到周邊作戰人員耳朵裡面的話,很容易失去先機。
就像是這會兒,敵人的騎兵已經開始衝刺了,如果還是等待傳令兵用旗幟和號聲傳達命令的話,很可能等到命令傳達完畢,敵人就已經衝到面前了。
當然,並不是說嗓門不大的就不能當軍官,而是說,嗓門天然比較大的,有著一些隱形的優勢,容易比嗓門小的人更快速的取得正職指揮官的位置而已。
偵察營剩餘的騎兵們這會兒正在尷尬當中,因為他們的還沒能提起速度來,而敵人已經以排山倒海的氣勢直衝而來了。聽到騎步營長的話,他們頓時眼前一亮。
這是個好辦法,以劣勢人數的騎兵,還是沒有速度的騎兵,和氣勢如虹的敵軍騎兵對沖,那是傻子才幹的事情。可敵人排出的正面很長,也不是他們三兩下就能逃出去的。
可現在,後面有步兵營的弟兄在列陣,如果混到那邊的佇列裡面,那事情就好辦多了。
他們迅速行動起來,跑到騎步營特務排的佇列前面,隨手把戰馬往兩邊一趕,緊接著,就迅速給燧發步槍裝上了刺刀。
然後,又迅速的把帶刺刀的燧發步槍,斜斜的對準了前面,在最前面列出了一排拒馬。
這一套動作和以前軍中長槍手們拒馬的動作很是相似,只是,少了以長槍尾端鋤地的流程,畢竟,步槍加上刺刀,長度依然趕不上長槍,所以只能大致的模仿一下了。
這樣一來,整個隊伍就變成了兩個陣列,各三排隊伍,人數得到了一定的補充了。
面前是滾滾而來的騎兵,華夏陸軍第一混成旅的戰士們都有些緊張,幸好,軍中有士官和軍官們不住的下達著命令。
“第二排,蹲下,第三排準備射擊。”
戰士們下意識的服從著上級發出的命令,這一個讓後排先進行射擊的方法,也已經是華夏軍中的老辦法了。
在最早大約是煊軍時期,裝備前裝火繩槍的時候,軍內的一些軍官就認為,讓後排先射擊,可以讓他們在射擊完畢以後,直立裝彈。
研究表明,在佇列訓練較好的連隊中,這樣的射擊方式,有助於提高部隊火器的發射速度,所以,這一方法,就一直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