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的歷史中,江陰八十一日(注1)是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事件之一了。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悲壯的歷史中,江陰人民抗擊侵略者,在24萬大軍的圍困下,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沒有任何一個人投降。
我中華民族的歷史中,這種事情屢見不鮮,為什麼會這樣?
那就是在中華文化薰陶下的人民,脊樑骨都是直的,寧折不彎。
後世的滿清統治者害怕這種文化,因為它能夠鍛造出強硬而又包容萬物的民族性格。
所以滿清時期才有了四庫全書,才有了文字獄,才有了閉關鎖國,才有了後世被閹割掉的儒學文化。
陳信心中思緒萬千,但卻沒有表露分毫。
冷笑一聲“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拉下去棄屍荒野。”
“是”警衛立刻帶人上前,用繩子套住屍體,騎著馬把屍體拖到遠處去了。
陳信這樣做,不是得了失心瘋,也不是被氣昏了頭,他的心中對這幾個人是充滿了敬佩的。
但是,作為一個華夏人,陳信必須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考慮。
後年,袁崇煥就會殺掉毛文龍,毛文龍一死,東江鎮就是一盤散沙。
黃臺吉沒有了後顧之憂,就可以帶著人繞過重金打造的關寧防線,從蒙古地區入侵大明,已經被天災人禍搞的雞犬不寧的大明將會雪上加霜。
大明腹地將會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迎來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殺和搶劫。
為了中華百姓能夠少死些人,就必須把後金的注意力徹底轉移到朝鮮。
同時還不能讓朝鮮快速平定下來,必須讓朝鮮民眾有奮起反抗的動力,一心一意的和金國死磕到底,拖住金國軍隊。
陳信這樣做就是要激起朝鮮人對金國的仇恨,英雄的故事總是能夠鼓舞人心,而悽慘的英雄故事,則能夠激發大家的怒火。
陳信看著幾個比較年輕的朝鮮官員努力壓制憤怒的表情,心中計劃著“大軍到來之後,按照金國軍隊的尿性,肯定是要屠殺的,這幾個年輕人,看上去還熱血未冷,而且又是事件的親身經歷者,應該可以利用一把,到時候看能不能救下這幾個人。”
一邊想著,上去扶起沈怡謙“沈節制無需緊張,我可是信得過你的,走,咱們一起進城。”
沈怡謙立刻點頭哈腰的在前面帶路。
想想那個蕭正陽,再看著一副狗腿子樣的沈怡謙,陳信手下幾個軍官不屑的冷哼了一聲,打馬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