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七十一章 團隊的雛形!

好歹徐鑫也是跟過李東山一起在手術室奮戰了足足兩個多月的人了,她是從外科樓手術室專門調派來急診創傷中心手術室的護士,看過的髓內釘內固定術,沒有一千,也至少五百以上了。

只是她在李東山教授,包括之前的骨一科主任,周教授等人的手術中,髓內釘內固定術,都是按部就班地來做的。

先用克氏針定位,然後才錐鑽開口,接著再送導絲進去,不斷地c臂透視,確定了導針進入到了骨折髓腔的遠端及遊離骨的骨髓腔之後,才再敢去用金手指撬撥復位的。

好傢伙啊,這個誰一上來,就開口的位置都不用c臂透,就直接用錐鑽往裡面戳,他是有多自信啊。

徐鑫只聽過骨一科的前前主任龐主任,在退休之前的幾年,才敢像陸成這樣,開口之後,不用定位,就直接用錐鑽開口的手術流程。

那也是聽手術室裡的老護士說起過這樣的往事,後來的教授們,都基本上以穩妥和保守為主,不願意節省這樣的時間。

可陸成這樣的年輕醫生,她也不知道是該說藝高人膽大好,還是說不知者無畏好。

反正結果就是陸成已經把金手指和導針給送進去了。

周林立聽到陸成的誇獎,當時心情也是非常愉快地,盯著片子裡好好地瞅了幾眼,心裡也是不由地升起一股自豪之色。

不管陸成的指點和講解有多麼厲害,牽引看的也是操作力度和把控度,操作的流程基本上骨科的醫生都知道,但是知道原理是知道原理,能不能復位上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好比,關節置換,很多骨科醫生都知道步驟是怎麼回事,結果是怎麼回事,但是在真正的做手術的過程中,做得好不好,那又得另說了。

能夠親自操作和參與到一臺這麼完美的手術過程,還有很強的參與感,這給周林立帶來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往實習的科室,他雖然也能上臺,但大多也只是做拉鉤這樣的輔助活兒,真正參與到的操作,少之又少。

縫合這種小事,基本上沒太多的參與感和成就感了。

“謝謝陸老師。”周林立知道,陸成的指導,非常關鍵,而且他給自己說的細節,也是復位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徐老師,麻煩把c臂推出來一下,我再調整一下金手指的方向。”陸成說。

金手指和導針都穿過了遊離骨段的骨髓腔,並不代表手術就結束了,仍然還需要進一步復位,才能夠讓最後的髓內釘固定板能夠順利地達到固定和復位的目的,這才是手術的關鍵。

這一步操作,陸成可不敢喊其他人來了,即便彭山泉也有些躍躍欲試的樣子。

陸成說:“現在我們再從之前c臂機上看到的患者術中的骨段移位方向,我們要試著調整金手指的撬撥方向,爭取儘量達到解剖復位之後,再把金手指抽出來,以導針為中心進行全程的擴髓!”

“董珍,知道我們骨科骨折的功能復位的標準嗎?不要你背全部,就針對這個病人,你覺得什麼是功能復位?”陸成並沒有要董珍背書的意思。

在臨床上,從來不存在背書或者去重複教科書上的操作等過程,永遠都是根據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隨時調整的。背書是必要的,但是背死書,肯定是不提倡的。

但是,會與理解的前提,就是要去背下來,並且在臨床中細細體會。

教科書上的文字,那都是精華的總結,若是隻是背下來,而不去細品,就太浪費那麼多專家和教授們靜心準備的文字理解了。

如何讀書,以前林輝和閔宏教授都對陸成進行教導過,但是,那是他們的教導方式,陸成現在要以他的方式和理解,去對別人進行教導,這肯定是不會重複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陸成自己的教學理念肯定不會重複自己的老師的,因為自己遇到的學生肯定和自己不一樣,需要因材施教。這個過程,陸成也只是初試,可能他以後會推翻現在的教學方式,可如今,他面對的這幾個實習生,基礎都不錯。

只是,相比起自己初次來到湘雅二醫院時,肯定是稍微要差了點,自然不能完全以全理論性,整理性的東西去對他們進行教學。

畢竟又不是每個人都有掛。

正準備背書的董珍當時啊了一聲,然後緊了緊眉頭說:“是長骨對位超過三分之一,短縮不超過1cm嗎?陸老師?”

全部背出來,對董珍而言,沒什麼困難,但是隻摘取一部分出來,董珍就不那麼確定了。

書本上的知識點,全都是一個系統化的東西,有時候要摘取最合適的一部分,才是幫助學生理解全部知識點的關鍵,搞清楚了哪些為什麼適合,哪一部分為什麼不適合,這就是應用。

臨床來源於教材,高於教材,類似於或者電視劇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