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劉衍召集國防部尚書田輝敘、裝備部尚書荀景雲、財政部尚書嶽明、參謀部尚書陳新甲四人議事,幾人在內閣官署召開了一個會議,開始商議在全面落實軍改之策後,推行新的兵制之策。
以往大明的兵制基礎便是衛所制度,可是如今軍改已經在全國範圍落實,除了福建之外,全國的衛所基本上都已經被裁撤,朝廷以駐防軍替代了衛所兵鎮守地方,以國防軍作為機動兵力,實行對外征伐。
可是隨之而來便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的兵丁如何徵召,是採用之前與衛所制度並行的募兵制,還是採用與衛所制度相仿的徵兵制?
此時在內閣官署內,劉衍並沒有一上來就確定基調,而是開始給嶽明、田輝敘、荀景雲、陳新甲四人講起了大漢的兵制。
其實大漢的兵制並不複雜,至少與後世隋唐、元明的兵制相比,還是比較好懂的,說白了就是四個字:全民皆兵。
用後世的話講,大漢實行義務兵制,只要是年紀在徵召範圍內的男丁,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兵役。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讓大漢保持了充足的兵源,再加上大漢強悍的兵工體系,以及彪悍的民風,使得漢軍保持了長久的強悍戰力,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哪怕到了漢末之後,大漢也依然可以吊打周邊胡組。
所以,此番重新制定大明的兵制體系,劉衍便準備效法大漢的兵制,重新擬定大明新兵制。
此時在內閣官署內,劉衍與財政部尚書嶽明、國防部尚書田輝敘、裝備部尚書荀景雲、參謀部尚書陳新甲四人商議了足足一個多時辰,眾人先是從參照大漢的徵兵制度入手,將大漢的徵兵制度梳理了一番,而後才進入正題,開始商議重新制定大明兵制之事。
裝備部尚書荀景雲沉聲說道:“閣老,如今朝廷的衛所制度已經算是徹底終結了,各地的駐防軍和朝廷的國防軍如何補充兵力,天下百姓如何參軍,朝廷亟需一個方略制度,不知閣老準備從哪裡入手進行改良?”
雖然荀景雲、田輝敘、陳新甲三人都是知兵的,從梳理大漢兵制中也有不少的心得,可是面對劉衍,三人卻都不敢隨意發表意見,都想著先讓劉衍確定基調,然後三人再從旁查漏補缺,如此最終確定大明的新兵制。
三人的“小心思”,自然瞞不過劉衍的眼睛,此時劉衍笑著說道:“如今國朝的國防軍、駐防軍各部的編制,可以說已經很完善了,每一軍、每一營,都是由鳥銃手、騎兵、炮兵和各種輜重兵馬、輔助人員組成的合成軍伍,在戰力上已經凌駕於周邊各部,所以現有的國防軍、駐防軍兵種配比和大軍建制不需要調整,朝廷需要做的,只是為國防軍、駐防軍各部擬定一個可以持續補充兵力的徵兵制度而已。”
“同時本公此番改良的用意,便是以律法的形式規定明軍將士的晉升體制,並且將徵兵制度系統化、制度化,將明軍各部的考核制度嚴格化!”
劉衍話音剛落,國防部尚書田輝敘便微笑著點頭,對劉衍的意思非常贊同,如今明軍各部全都是由當初的新軍“擴編”而來的,可是大軍擴編之後便算是開枝散葉了,各部將士如何晉升,大軍兵源從何而來,國防部要如何徵召新兵,這些在如今的朝廷中,其實是沒有一個定論的。
所以對於田輝敘來說,大明的新兵制不光要解決兵源問題,還要一攬子解決眼下軍中的各種問題才行。
一旁的參謀部尚書陳新甲也是微微點頭,其實眼下大明兵馬制度的一些缺失,自己也是能看出端倪的,只是卻始終抓不住重點,想不出對應的策略,所以一直沒有向劉衍稟報。
如今劉衍召集眾人前來商議此事,可見劉衍多半是有了全盤的對策,陳新甲也很想聽一聽劉衍的辦法,眼神也變得期盼了起來。
不過財政部尚書嶽明此時心中卻有了一絲擔心,微微皺眉,問道:“閣老,此番如果對徵兵制度進行改革,閣老能否說得具體一些?”
國防部尚書田輝敘、裝備部尚書荀景雲也是微微點頭,顯然二人也是非常關心細節,畢竟日後徵兵制度改革完畢,負責具體事務的便是二人自己,能否保證大明軍隊戰力的持久強悍,二人是非常關注的。
於是劉衍也不再繞彎子,直接拿出了一份方略,這份方略一式四份,將四份方略分別呈給了財政部尚書嶽明、國防部尚書田輝敘、裝備部尚書荀景雲、參謀部尚書陳新甲四人。
四人急忙開啟看了起來,只看了一會兒,便被劉衍的謀劃所震驚了。
此番劉衍制定的徵兵制度改革,直接將原有的義務性質的服徭役,改為全民徵兵制,也就是義務兵制!
按照這份方略中的具體規定,將兵役和徭役區分開來,百姓有服徭役的義務,具體細則照舊,但是百姓不必像原來那樣每年服兵役,而是改為由朝廷花錢招募,大明所有的適齡男丁都要在每年花一定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將大明的所有適齡男丁作為預備役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