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起出想著用明朝的內閣制度。
內閣制度算是封建王朝中,相對完善的一個制度。
遠比大宋如今用的制度強。
但內閣制度也存在著弊端。
所以寇季最終還是放棄了。
隨後寇季又想到過君主立憲制。
但考慮到皇家不可能交出大權,他也不願意和趙禎刀兵相見,所以也放棄了。
至於趙禎死後,藉著趙禎兒子推行君主立憲制,寇季根本沒有想過。
因為寇季沒有把握能夠活得過趙禎。
趙禎比他年齡小,身子骨還比他硬朗,他又不是歷史中的人物,可以預知自己的壽數,所以他沒辦法在這上面賭。
所以寇季放棄了君主立憲制。
然後又想到了三權分立。
但是西方人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並不適用於如今的大宋。
更重要的是,西方人實了三權分立多年,並沒有真正的實現三權分立,三權之間相互滲透十分嚴重。
所以寇季考慮了許久,最終結合著大宋的實情,制定出了一套以政、財、軍三權為主的三三制三權分立。
權力的最頂端,自然是皇帝。
其次便是管理著政事的政事堂、管理著財權的戶部、管理著軍權的樞密院。
三大權力衙門下面,有分了三小權力衙門。
比如戶部轄下的錢司、倉司、稅司。
三小權力衙門下面,又再次三分。
以此類推,構成一個如同金字塔形的權力機構。
這便是寇季結合如今大宋的實情,特地為大宋定製出的三三制三權分立衙門。
權力和權力之間,相互制衡、相互依存。
無論任何一家獨大,都沒辦法將另外兩方趕盡殺絕。
有兩方牽制,就算是一家獨大,也大不了多少。
寇季覺得,封建王朝的朝堂上,內鬥一直是朝堂上的主旋律之一,幾乎沒辦法避免。
許多封建王朝,最後都敗亡在了內鬥上面。
寇季覺得,既然無法避免,那就乾脆明確的立一個穩定的內鬥局面,給他們立好山頭,讓他們互相爭鬥的同時,又互相離不開對方,減少他們內鬥所產生的危害。
寇季足足花費了兩年,研究了一番史書,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
封建王朝的文武制衡一道,從宋朝開始就已經不適用。
因為從宋朝開始,武人就已經處在了一個相對劣勢的位置。
所以沒有新的力量加入到角逐當中,文人一家獨大,只是時間問題。
宋、明、清幾乎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文人一家獨大會出問題。
所以寇季最後選擇給裡面新增了一股力量,形成了新的、符合大宋實際情況的制衡之道。
在三三制三權分立的制度推行到整個大宋以後,寇季不敢保證大宋會一直強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