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2號油井完鑽,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來到庫瓦克的臨時營地。
寒冷的空氣和混亂的爛泥地都不能阻止前蘇聯人嚮往金錢的心。
人總是要有信仰的,要麼是崇高的理想,要麼是金燦燦的理想,當戈爾巴喬夫葬送了蘇聯的希望,當歐美國家開始驕傲的宣告《歷史的終結》的時候,所有人都自然而然的面朝西方,嚮往著金銀滿身。
短短的幾天時間,蘇城就見到了好幾個前蘇聯的高階幹部,還有正在俄羅斯聯邦任職的實權官員,也急火火的跑到了秋明油田。
此時的俄羅斯,就像是一座予取予奪的倉庫,管理員們想盡辦法,要從裡面搬運出更多的財富出來。俄羅斯石油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經是人盡皆知的金礦。
不過,石油開採的費周實在是不低。別的不說,以前蘇聯的窮困,許多官員想在西伯利亞養起袻人都做不到,又如何去開發石油。
此時西方國家的貸款,主要集中在電力、冶煉等保值的工廠專案上,石油公司則傾向於趁火打劫。正如蘇城所預知的那樣,英國、挪威、美國等國的石油公司都選擇了自己佔有油田,自己投資,自己開發,自己鑽探,自己採油,自己運輸,自己銷售的模式—……雖然每個公司都會有一兩名俄羅斯的合夥人,但權力和好處是很少的,也已難以滿足高管們越來越高漲的**。。
在某些合同中,俄羅斯商人開始的時候尚能獲得數成的股份,但是,隨著投資額度的不斷增加,俄羅斯人的份額就被不斷的稀釋了。等到真正產出的時候,俄羅斯人的份額已經少的不能再少。
合理合法的手段,加上外國石油公司的強勢,很快就讓俄羅斯人明白,要想在石油行業賺一大筆錢,庫瓦克的模式是最好的。若是能開採出石油來,初期賺到的錢可不會少,前蘇聯的高官互通聲息,加上競速勘探前就有已獲得油田的老闆關注,臨時營地聚集的人著實不少。
伊藤信重和李政夫也密切關注著大華的情況。他們的勘探速度比大華慢,第一口井鑽的也就晚,如果大華的第一口井就出油,他們的油井不管能不能出油,競速勘探都算是輸了,為此付出的5000多萬美元,也就等於打了水漂。
日本、新加坡這樣的公司,和歐美公司是不一樣的。後者的石油公司經過多年發展,都成了巨大規模的超級公司,即使是做技術服務,也是給整裝大油田做。一張合同幾億美元都不一定能看在眼裡。因為他們的各種成本高,給小油田做技術服務,光是人力成本一項就不劃…算。
至於大華實業、新馬集團這樣的大中型石油公司則不同。要是拿一個20億噸儲量的超級整裝油田出來,光,是前期墊付的數億乃至十數億美元,就可能讓他們背上沉重的負擔,反而不如小油田的靈活利潤。
可以說,俄羅斯市場上,大頭的油田最終歸了石油七姐妹那樣的巨無霸,中小型的油田歸了俄羅斯的高官,只有技術服務市場還空了出來,被大華實業等石油公司競爭。
假如不是預知到未來的俄羅斯會再國有化,蘇城說不得也要競爭一下俄羅斯的油田。現在卻是避之不及。
到普京2000年上臺,也不過剩下了8年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就是丟給蘇城一個大慶油田,他最多也不過能賺回一個成本,等到油田國有化,錢沒有賺到不說,8年的時間也要被浪費了。
無法長期獲得油田的情況下,技術服務其實是最賺錢的行當,蘇城拿出數千萬美元豪賭,為的也不是小小的庫瓦克油田。
因此,趁著等待期間,臨時營地每天都有酒宴。一瓶瓶的伏特加、威士忌和二鍋頭流水價的送上桌,每天都能灌倒五六七八個俄羅斯壯男或壯女。
李政夫和伊藤信重也混在宴會里,想趁著機會,多認識幾個人。
司空冠做老了銀行業,怎麼保住客戶是再熟悉不過的,於是,他只要見到新加坡人和日本人就灌酒。
俄羅斯人和中國人類似,也喜歡喝酒起鬨,幾次三番下來,日本和新加坡人只要出現就逃不掉。他們都是標準的國際大公司裡的職業經理人,過的是小酌兩口紅酒的日子,和國企銀行酒精考驗的戰士哪裡能比,一來二去的,連靠近都不敢了。
陪著俄羅斯客戶醉生夢死的過了一週,油田漸漸傳來了各種訊息。
“第一次試油失敗。”
“第二次和第三次試油失敗。”
“第貮次試油失敗。”
“第弍次試油失敗。”
一條條的訊息傳來,全是失敗的訊息。
開始的時候,大家還能淡定的對待失敗——試油20次能出一次油,都算是邀天之幸了,失敗幾次又算得了什麼。
然而,當“第20次試油失敗。”的訊息傳來,許多人都淡定不能了。
“我親自去南2號井。”秦世維在大華實業呆的越久,感情就越深厚,不願看到大華失敗,急匆匆的在辦公室裡找到蘇城,丟下一句話就想跑。
蘇城趕快拽住他,道:“你去南2號也於事無補,他們試不出油,也許是技術問題,也許是確實沒油,不管怎麼樣,最多明天,試油就要結束了,你難道能用一天時間,就指導他們試出油來?”
“總是多些機會。我在勝利油田的時候,勘探出的油井幾百口,怎麼的也經驗豐富一些。”勝利油田油2萬多口油井,確實是一個鍛鍊勘探的好地方。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勝利油田仍然在繼續勘探,試油產量依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