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所說的一件事,實際是兩件事。
最快速度的建廠,其實也意味著更多的提前投入。石化基地並不是單獨的工廠,它還有許多的配套。例如道路,港口碼頭,發電站,機械裝置,人員培訓,技術準備等等。一味的增加工程建設的資金,只是將更多的資金沉澱到了土地上,並不能產生回報。
因此,早期投入的資金越多,付出的利息成本和風險就越大。
在王勝和眾多的臺商看來,大華實業非得大毅力,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也因此證明他們確實有能力將海滄基地繼續下去。
令人跌破眼球的是,蘇城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宣佈加速建設。這是由於雙方的預期不同。在蘇城眼中,招商引資不僅僅是消耗自己一年七八十萬噸的產能,還是令地方政府垂涎欲滴的政治命脈。
是上百家臺企做海滄基地的配套廠,還是上百家國內中小企業做海滄基地的配套廠,對福*建省政府或者海滄縣政府來說,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不管別人怎麼看,國內的大氣候決定了數字比內涵更重要。只要海滄基地能引來上百家臺企,蘇城非常肯定,國內企業乃至央企建廠時遇到的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兒,不會在海滄基地發生。以國內私企的身份接手臺企的海滄計劃,大華沒有了臺商的光環籠罩,至少需要地方政府的保護。
從新聞裡看到蘇城的宣言的第二天,新興集團的張建軍就收到了大華的新合約。和以前的不同。這次以大華集團公司署名,並將海滄專案寫入了其中。自有電站、專用鐵路、公路基建等等都是國企的強項,交給新興集團自然一點問題都沒有,事實上,大華早先為了爭奪海滄計劃,已經提前做了許多佈置,現在自然全都用上了。這也是兌現10億元國產化的承諾的手段之一。
進展當然是比語言更有效的說明。
10月20日,蘇城趕赴海滄,對奠基儀式進行最後的調整和檢查。
下了飛機就感覺到氣氛陡然不同。首先映入眼簾的赫然是一條橫幅:計劃經濟講級別,市場經濟講實力,招商引資講服務。
機場跑道上。一溜煙的停著十幾輛政府用車,既有奧迪100等德國車,也有皇冠等日本車。打頭的一輛是賓士,而且是省政府的車牌,不用說是某位省領導讓出來的座駕。
飛機上的空姐禮貌而堅定的阻止其他乘客移動,然後在舷梯上鋪了紅色地毯,再請大華實業的眾人。
站在飛機下方的,是以廈*門市政府官員為主的接待大軍。新市長唐安科精神抖擻的站在車邊,與一眾市府官員以接待外賓的禮儀,接待大華實業一行。
寒暄過後。蘇城等人被送上了省政府的賓士,跟在領頭的警車後面,打著雙閃燈直接衝出機場。
這種行為,放在任何一個時間裡都屬於囂張行徑,但不得不承認。作為客人被動的享受這種囂張的服務,感覺還是相當不錯的。
出了機場,能夠看到外間也是一片的秩序井然。
門口以往亂糟糟的計程車陣營也變了樣。計程車一輛又一輛的等在長長的甬道處,乘客依序上車,全部打表收費,沒有了討價還價的麻煩。
如果落在20年後。這樣的情景一點都不稀奇。但在1991年就相當不容易了。
隨著車隊的飛馳,還能看到更多的條幅:
“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代表開放形象”。
“走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說千言萬語,想千方百計,引千萬投資。”
舒蘭挽著蘇城胳膊,小臉貼著車窗,訝然中小聲道:“咱們算不算是投資商?”
“咱們是,而且是投資商的骨頭。”
“為什麼是骨頭?”
“千金買馬骨。不過,咱們這根骨頭,有時候也讓人家恨的想使勁啃兩口。”
“哎呀,說的這麼可怕。”舒蘭輕輕的捏了他一下,睜大了眼睛看著周圍,一水的旅遊心態。
蘇城微微一笑,他是有感而發。他和大華的員工來廈*門很多次了,大部分時間是悄悄的來,悄悄的去。大華實業在海滄投資了50萬噸的甲醇專案,價值數億美元。但是,自從他們露出競爭海滄計劃的念頭以來,和市政府省政府的官員關係就變的微妙起來。
一方面,政府積極配合,盡力提供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又討厭大華對臺塑的攻擊和排擠。
當年的地方政府,毫無疑問是希望臺塑能繼續海滄計劃的。大華的錢再多,對他們來說也是鍋裡的肉,和外面的野味是兩個概念。吸引外資,或者外商直接投資的名義,要比私企投資好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