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資訊(主觀傳播媒體)。為什麼要加個主觀呢?因為任何新聞的傳播者、不管是媒體,還是人際傳播(人對人的傳播),都無法避免地存在主觀判斷和傾向性。”
“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主觀結論。“
“就比如,一個學生跳樓了,而這個學生在從樓上掉下來之前,他被老師批評了。“
“媒體的報道,必然要把兩件事聯絡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報道出去,這會大大增加新聞的可讀性。至於兩件事有沒有必然的聯絡,那不在新聞考量之內,而是司法考量。“
“但這個主觀結論與司法結論,甚至司法還無法做出結論的時間結點形成反差,那麼輿論就會產生懷疑現象。“
“輿論是需要【意見領袖】的,而媒體的主觀結論,就成為了輿論所看到的真相!“
“第三,通道(資訊傳播的渠道)。“
“在客觀事實還無法在法律層面做出判斷,而媒體的主觀結論先司法結論進入傳播的情況下,輿論的資訊偏差,將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大!“
“而這個時間,做為資訊渠道的第三個要素,也會向一個結論偏移。“
“輿論是什麼?公眾認知的體現。”
“而公眾是無法保持理智的,他們會【選擇性接觸】,他們認為正確的結果。“
“還是拿學生墜樓來舉證,假如媒體報道之後,輿論認為是老師的原因造成學生跳樓。“
“而學校這個時候出來闢謠,說學生墜亡與老師無關。“
“你們是相信媒體,還是學校?“
眾人蔫頭套腦,“媒體。“
齊磊,“原因呢?“
童璐想都沒想,“第一,媒體做為第一個報道事件的意見領袖,具有主觀結論的可信度、以及定罪權。
“第二,輿論更願意相信一個他們認為邏輯可以自洽的假想事實。“
“第三,學校做為當事方,缺少公信力,而媒體即便是提前下達了主觀結論,但輿論缺少認清事實的其它通道。”
齊磊挑眉,“回答正確,加十分。”
跳過通道。
齊磊:“第四,信宿(資訊受眾)。“
“信宿在無法看到客觀事實、相信媒體先司法結論一步得出來的主觀結論。”
“且在認知上,認為媒體的權威性等同於司法權威的情況下,會形成什麼?“
這次是韓國的那個小眼睛女生,”【暈輪效應】。“
“輿論會根據初步印象,形成對事件的整體印象。也就是說,一般輿論認為這是老師的過錯造成的,
那麼就會把第一主觀印象當做對事件的全部結論。“
齊磊,“對了!那之後又會形成什麼?“
見沒人做答,齊磊道,“【選擇性接觸】啊!“
“輿論會排除所以不同的聲音,用結論來左右過程。”
“而被選擇性資訊渠道長期覆蓋的情況下,會很快形成社會情緒。”
“注意!!”齊磊在這裡強調了一下。
“即便輿論高喊只是要事實,可實際上,這個時候左右輿論判斷的,根本不是事實,而是情緒!“
“社會情緒會給司法正義帶來巨大的壓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司法審判,這就叫媒體審判。“
大夥兒都做著筆記,二外的日韓留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因為傳播學知識畢竟不是他們的強項。
可是北廣這邊,無論是雛鷹二期,還是日韓留學生,還是其它院系來聽課的,心中也不由疑惑。
陳姥爺上課的水平還是很高的,他講【媒體審判】的時候,不但把定義給大夥講清楚了,還結合例項進行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