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人不僅是將豬圈打掃的乾乾淨淨,還在豬圈內鋪了一層秸稈,想必是擔心夜間氣溫降低受凍。
“豬圈裡鋪上秸稈保暖倒也不錯,老翁如此細心的對待這兩頭豬,想必日後出欄的時候重量定然不會輕。”薛蘅稱讚。
老翁捋著鬍鬚笑了笑,洗月道長果然是出身於富貴人家沒有見過養豬,並不明白放秸稈最主要的目的。
解釋道:“道長誤會了,豬圈裡放秸稈是因為秸稈是我們地裡常用的肥料,但秸稈外面卻有一層膠質,讓豬在上面踩一踩,再用排洩物浸透發酵才是最上好的肥料。”
薛蘅聽聞點了點頭,果真是隔行如隔山。
老翁帶著薛蘅繞到了豬圈的後面,豬圈的後面已經挖了一個坑,裡面堆積著豬的排洩物和正在腐爛的秸稈。
坑裡是綠油油的顏色,味道也很有“肥料”味,無論是氣味還是眼色都會影響人吃飯時候的胃口。
薛蘅只是撇了一眼就走開了,若是說的直接一點便是糞坑,這有什麼值得參觀的地方。
“老翁很會過日子”薛蘅壓頂聲音說了此話。
小桃也將聲音放低:“只要是勤快一點的人家,都是像於老翁家中這般做的。”
薛蘅輕輕的點了點頭,“繼續朝著前面走吧。”
老翁的心裡其實想要留薛蘅用膳,但轉眼一想他這兒也沒有什麼可吃的,便拿了一塊巴掌大的自家曬的臘肉。
“道長,感謝你給我們漢壽鄉帶來了這麼大的變化,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薛蘅笑了笑,禮物雖小卻並不輕,在家家都很難吃上一次肉的漢壽鄉,這巴掌大的一塊臘肉,已經是最好的禮物了。
看著老翁真摯的目光薛蘅也沒有推辭,吩咐小桃收了下來,然後給了銀錢。
這附近還有其他住戶,若是她收了老翁的臘肉,那些拿不出臘肉的人家會自覺低人一頭,在她面前什麼話都不敢說了,她也無從瞭解漢壽鄉過得最苦那群人的想法。
給了銀子那便是將臘肉買了下來。
薛蘅一行人出了宅子,繼續順著小道朝著前方而去。
老翁關上了院門,便帶著家中的孫兒開始摔土坯。
家中有三個孫兒,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九歲,年紀相差並不是很大,他們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幹活,分擔家裡的負擔。
豬仔從漢壽公府拉倒家裡的時候還夏季,正是天氣最為炎熱的那一段時期,漢壽公府的動作很快,從宣佈成立合作社這件事情開始嗎,到將豬仔運回家裡來只用了幾日時間。
沒有提前準備好豬圈,便只能草草搭了一個簡易的豬圈,讓豬有個臨時的家。
現在天氣轉冷了,冬日裡的漢壽鄉溫度會在零下,最冷的時候將尿灑在了地上,便會馬上結冰。
如今需要給豬修個能抗風抗凍的房子。
年輕人白日裡便會去作坊或是田地裡幹活,留在家中的老人小孩,便要承擔起蓋豬圈的活計。
“爺爺,再有五個月我們就可以殺豬了是嗎?”小男孩想著豬肉的味道便吞了一口唾沫,他已經很久沒有吃過肉了。
“王屠夫說這個豬能長到一百二十斤,一般需要飼養六個月左右,若是五個月之後能長到一百二十斤我們就將它宰了。”
王屠夫說的六個月是尋成飼養需要的時日,漢壽鄉的村民大多將豬當做寶貝飼養,整日都的飽飽的,定然能縮短一些時日。
漢壽公府給豬去勢也是有道理,如今這些豬又長肉又溫順,飼養起來也很容易。
九歲的小孫子,已經開始數著指頭算著等豬出欄的時候他們家能夠分得多少肉了。
這兩頭小豬送來的時候都是十斤左右,兩頭加起來二十斤,兩頭出欄的時候按照二百四十斤算,除去原本的重量和上交給漢壽公府的一半,他們能分一百一十斤肉。
這麼多的肉不僅能夠換很多的銅錢,家裡許是能夠飽飽的吃上一頓了。
小孩子並沒有上過學堂算術不好,他只知道父親對他說了,有一半的肉是他們的,在他眼中很簡單,便是豬長大了漢壽公府一頭,他們家一頭。
“爺爺”小男孩長大雙眸,眼巴巴的看著:“等豬出欄了之後,我們將豬留著自己吃吧!”
老翁摸了摸小男孩的頭,並沒有回答。
小男孩以為老翁同意了:“我們可以吃整整一年勒!每天都能吃上一點點的肉。”
他見過成年的大豬,對他來說真的好大,每次他們家裡也只是吃一小塊肉,這麼大一頭豬定能分成無數小塊。
老翁笑了笑,在漢壽鄉三斤細糧換一斤肉,再換成他們吃的粗糧便是六斤粗糧換一斤肉,對於家中的孩子來說,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肉味,平日裡只有想想份。
等出欄的時候他們差不多可以分到一頭豬,其實早就做好了打算,到時候賣一半給屠夫,剩下的一半就做成燻肉留在家中,節省著慢慢吃,可以保證每月都能吃上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