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李大明剛剛為他倒上的一杯茶,見眾饒目光都在自己身上,王化行顯得有些得意,不由便賣起了關子來。
“在下雖不是旗人,可是來西安後,卻也接觸過不少旗人,其中不乏當年曾於遼東與明軍撕殺的老卒,於他們口中,倒也知道,當年清軍如何剋制火器。”
一聽是從旗下老丁那裡得知來的,玄燁便急切的問道。
“哦,那當年他們是怎麼剋制火器的?……”
“其實倒也簡單,無非就是楯車而已,所謂楯車也稱為盾車或牌車,顧名思義,就是用厚木頭包覆一層牛皮、一層鐵皮,來做成移動式防禦工事,這種盾車不僅大磚石擊之不毀,銃彈亦不能洞穿,於是,八旗軍在對戰之時,會讓步兵和騎兵躲在這種盾車後面,來逐步推進,等接近到一定距離,再用弓箭手掩護騎兵衝鋒,讓明軍不敵潰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聽到這裡,明珠差點沒笑出來,他是旗人,自然知道楯車是什麼,甚至可以非常熟悉。當年太祖皇帝起兵時每牛錄中每百人就配備四輛楯車,由三十名士兵操作,佔比達三成,可見其地位。在滿洲與明的戰爭中,楯車一直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不知多少次大清的軍隊便是依靠楯車逼近明軍車營,近距離對明軍發射槍炮、弓箭射擊才擊潰了明軍。也正因為楯車舉足輕重的地位,滿洲軍隊甚至定下了“遇敵若無楯車,切勿出戰”的軍令,甚至有將領因為作戰中未攜帶楯車而被治罪。在楯車的幫助下,滿洲在於明朝的戰爭中始終不落下風。
“哦……”
一聽其提到楯車,玄燁立即有些失望道。
“楯車,我倒也有所耳聞,只是今日明軍火銃非但可破重甲,亦可破楯車,其火器犀利,實非當年鳥銃所能及。”
楯車確實是大清國擊敗明軍的關鍵,甚至為了防止漢讓知其秘密,入關後,面對無鳥銃、火炮的明軍,清軍自然無需使用它,而且為了能讓“江山永固”,出於保密的原因,在史籍中儘可能地抹去了曾在明清戰爭中極為關鍵的楯車。
而在明軍奪據江南之後,京中亦有人提出用楯車抵擋,可是用透過各種渠道弄來的明軍火銃射擊之後,他們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熙如老弟有所不知,這楯車當年確實能擋明軍火器,可是今日明軍火器卻不同往日,老弟可知道,當年明軍鳥銃彈重多少?今日明軍鳥銃彈重多少?”
明珠的反問,讓王化行看了他一眼,然後搖搖頭。
見其搖頭後,明珠便道。
“當年明軍所用鳥銃彈重三錢,彈輕藥少,自然不能洞穿重甲、楯車,如此我大清以楯車、重甲自然可破明軍中軍,而今日明軍火銃,非但以石發取代火繩,且其彈重八錢,彈重藥多,兩百步可破雙重重甲,即便提以楯車阻擋,亦能洞穿楯板,再創板後之兵!”
眾人聽得入神,而王化行只是沉默著。解釋了一番之後,明珠才笑道。
“熙如只聞楯車,卻不知今日明軍火器已經截然不同於過去,自然不能再以楯車抵擋了。”
王化行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然後道。
“那為何不能加厚楯板?”
“楯車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鐵皮複合而成,這樣製成的楯車“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可這楯車總歸要靠人力推動,若是想要抵擋火器,就必須再行加厚至一尺餘厚,到時就非人力所能推,如此,這盾車自然也就無用了。”
明珠的面上帶著笑,在解釋之餘,他又特意補充道。
“況且,當年太祖皇帝在得到三順王所獻火器之後,我大清便大鑄紅衣大炮,盾車雖利,可卻稍顯笨拙,其遠不及紅衣大炮,所以,今日我大清才會造石發銃1),練神機營,正是為了以火器剋制火器。”
明珠的回答,是滿清在吃盡了火器的苦頭後,才做出的決定,現在西安城外就有火器作坊,有工匠在那裡鑄造火炮、打製火銃,甚至還透過各種渠道購買明軍火銃,雖現在清軍火器在數量上遠無法同明軍相比,但至少讓滿清上下看到了一線希望。畢竟過去,面對明軍的火器,他們往往只有被動挨打的份,而現在至少有了一搏之力。
“嗯,確實應該如此,明軍火器既然犀利非常,那自然應該加以效仿,只是……”
話聲略微一頓,王化行反問道。
“明軍有數十萬火銃兵,大清又有多少火銃?以已之所短,攻彼此所長,又豈是用兵之道?”
1)清時對燧發槍稱呼。
<1;<center>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