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二節 邊境戰火起 太師急點兵

副將班第勸傅爾丹:會同守營的5千兵,合1.5萬,趕緊趁衛拉特大軍修整之際,連夜拔營退往巴裡坤,這樣可以避免全軍覆沒。需要早下決斷,以免悔之晚矣。

傅爾丹不同意。他有著自己的盤算:他一生戎馬,立下戰功無數,只因多年前和通泊之戰惜敗,被參劾下獄,乾隆帝時期才重新啟用自己。自己年事以高,這只怕是自己最後的戰役了,他不能以失敗收場,不能讓自己蒙羞,不能讓家族蒙羞。另外,他也心中不服氣,不服敦多布,不服衛拉特。他自己身強體壯,一人能鬥十人,且能徵慣戰,但卻被對方以陰謀詭計取勝,心中自然十分不忿。他要以強硬對強硬,和敦多布來場短兵相接,一雪前恥。

傅爾丹整頓兵馬,等待衛拉特大軍的到來,準備決一死戰。

衛拉特這邊,長途奔襲之下,戰馬勞頓,確實需要休整。並且探馬來報,清軍固守獨山城,似乎不想撤退,更是讓敦多布安心了:天堂有路你不在,地獄無門自來投。

敦多布確實耍了個陰謀詭計。

伊犁出事是真,敦多布與阿玉奇汗領1.5萬拔營返回也是真,他們大張旗鼓的離開,但並沒有回伊犁,而是悄咪咪的遠遠的兜了一個大圈,來到了江布拉克的一個山谷設伏。

同時派遣薩喇爾領兵3千前往獨山城附件劫掠,就是要與清軍示強,力戰後一定會有俘虜。俘虜知道的資訊與清軍的情報兩相對照之下,貪功的傅爾丹一定會輕敵冒進。

阿穆爾帶領的稀稀拉拉的3千兵馬,一路循循善誘把傅爾丹引誘到設伏的山谷。在那裡,敦多布與阿玉奇的迂迴趕來的1.5萬兵與達什達瓦的8千兵彙合,2.3萬兵馬枕戈待旦等待傅爾丹長途奔襲趕來。

不出所料,傅爾丹帶著強弩之末的8千人先頭部隊,一頭紮進了死亡的陷阱。接下來就是單方面的屠殺了。

經此一役,衛拉特尚餘2.5萬人馬,清軍只剩1.5萬惶惶不可終日的殘兵敗將,強弱之勢愈發明顯。

而衛拉特派往敵軍後方的5千騎兵,多方侵擾之下,早已切斷了巴裡坤與傅爾丹大營之間的聯系。巴裡坤守將帶著1萬兵守城,也不敢輕舉妄動。

傅爾丹在焦急而又惶恐中等待著,軍中彌漫著不滿情緒,漸漸有了騷動。傅爾丹連斬幾位散播謠言計程車卒,軍心才稍稍穩定。

3天後,終於遠遠的望見了衛拉特旌旗招展的部隊。輕重騎兵邁著矯健步伐,緩緩向獨山城靠近。

獨山城物資匱乏,且城牆壁壘都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空守無益,傅爾丹決定領軍出戰,與衛拉特一決生死。

傅爾丹這邊的1.5萬兵,由5千綠營兵、千索倫兵、4千喀爾喀兵構成。傅爾丹安排八旗兵與5千綠營兵居中,3千索倫兵居左,4千喀爾喀兵居右,打算與衛拉特騎兵來一場正面對決。

雖然佔據優勢,但敦多布可不願意與困獸猶鬥的清軍進行殊死搏鬥。

他命令達什達瓦率5千輕騎兵滋擾清軍左翼,呼格吉勒率5千輕騎兵侵擾右翼,自己則親率1.5萬重騎兵居中,按兵不動。

敦多布的意圖,是希望在輕騎兵的反複試探下,得知清軍的軍力部署。他知道清軍構成成分複雜,戰力有強弱之分。他不認為傅爾丹會把所有兵混編後再布陣,因為這樣只會讓軍情愈加複雜。

敦多布想找到敵軍軍陣中較為薄弱的一環,予以痛擊。

不久,敦多布得到訊息,清軍左翼是索倫兵,右翼是喀爾喀兵,中軍是八旗兵和綠營兵。敦多布向一旁的阿穆爾薩納示意,阿穆爾心領神會,悄然退出。

阿穆爾率4千重騎兵猛烈的進攻清軍左翼索倫兵。

“索倫”是明末清初出現的名稱,系黑龍江地區的土著人。索倫人漁獵為生,生性強悍,雄於諸部,於是與其相鄰和雜居的民族便皆以索倫自稱,因索倫驍勇聞天下,故借其名以自壯。滿清崛起後,為補充兵員,把索倫人編入八旗,索倫兵於是成了清國的專屬僱傭兵。

索倫兵雖然驍勇善戰,但身為僱傭兵,戰鬥意志並不是很強烈。他們遇見比自己弱小的敵人,往往能展現出超凡的戰力;但若遇見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通常表現的則不盡如人意。

傅爾丹見自己左翼被敵方猛烈進攻,大為焦急,擔心左翼索倫兵崩潰,自己中軍就會完全暴露在敵軍兩面攻擊之下,他不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於是率先發起的進攻。

清軍與衛拉特軍混戰在一起,清軍兵力不佔優,但視死如歸,倒也勉強支援。

左邊索倫兵不敵阿穆爾的進攻,但也在組織陣型盡力防守,這次他們一反常態,表現出了超強的戰鬥意志。阿穆爾久攻不下,有點著急,於是讓提前準備好的一批人,扮作清軍模樣,亂戰中混入索倫軍陣中,一邊佯裝潰逃,一邊高呼著索倫人特有的“撤退”“逃命”“快跑”之類的口號。

索倫兵自己看著這些不倫不類的“同胞”,正錯愕之際,不想清軍中軍先自亂了陣腳。原來清軍中軍本就擔心索倫兵頂不住,擔心索倫兵率先潰敗,當他們看到了、聽到了“索倫兵潰敗”的資訊後,自行先行亂了。中軍亂了又影響到了右翼,右翼率先崩潰,然後中軍崩潰,最後左翼索倫兵也潰敗了。

衛拉特取得了大勝,清軍除了中軍的千旗兵正做著最後的殊死掙紮,大兵小將無一不戰鬥到最後一刻,負傷力竭的,也都自刎殉國。

清國軍紀極其酷烈,將領退逃的,都會被處以極重的典刑,且旗人無論將領還是士卒責任心又極強,因此戰鬥中他們常常戰至終章,不死不休。至於後來旗人在溫潤的生活中失去了戰鬥意志,失去了戰鬥力,那是後話。

衛拉特士兵肅立在最後戰死的清軍士兵邊,單手撫胸,表達了對勇者的敬意。

敦多布率軍一路追殺潰逃的清軍,打算一鼓作氣攻下巴裡坤,拔除這根橫亙在衛拉特東面門戶的釘子。

傅爾丹則在親兵的護衛下逃離了戰場,返回了巴裡坤。彙集了殘兵敗將5千人,連同巴裡坤城的1萬守軍,共同殊死守衛這座前線重鎮。

獨山城已經吃了敗仗,如若再丟了巴裡坤,那真是天大的罪過,龍顏震怒之下,傅爾丹性命肯定不保。

敦多布組織了幾次攻城,但都因準備不充分而無疾而終。此時伊犁傳來訊息,政局似乎更加動蕩了。

攘外需先安內,且巴裡坤不是急切能夠攻下的,敦多佈於是下令徐徐退軍。

此役,衛拉特殲滅清軍2.5萬人,不過自己也損耗了1.5萬人的戰力。清軍損失的物資無數,短期內無法再組織起有效的對衛拉特的進攻。衛拉特也是損耗極大,需要好好休養一段時間。雙方後來歷經多次談判拉扯,最終簽訂了和平協議,邊境遂又恢複了和平。

傅爾丹上書乾隆自陳罪過:弱化自己輕敵冒進的罪責,強調自己殺敵心切。且把責任推給北路軍,說他們被阻於阿爾泰山,不能有效分擔戰場壓力,導致衛拉特各部得以集中力量對付自己帶領的西路軍,最終自己寡不敵眾,遺憾落敗。他同時強調,己方將士英勇殺敵,重創衛拉特,殲滅敵軍精兵近2萬人,請求乾隆對於有功將士予以著重褒獎,對陣亡將士予以優厚撫恤。他自己帶領的西路軍,近乎全軍覆沒,愧對寄予厚望的乾隆,羞於面對陣亡的將士,自請革除爵位,軍法處置。

乾隆帝對於北路軍無功而返,西路軍全軍覆沒極為痛心。多年積累的精兵、物資毀之一役,再想短期內對衛拉特發起軍事行動,已然力不從心。不過他也沒有過分苛責傅爾丹,只革除了他的定西將軍、巴裡坤將軍之職,內招進京效力。巴裡坤將軍之職由班第暫且署理

薩喇爾也回到了軍中。原來他率3千人在獨山城外被全殲後,他負傷躺下裝死。然後換上清軍死亡士兵的衣服,扮作清軍士兵,趁清軍內部成分混雜,渾水摸魚混在清軍中。之後又抽空逃離的清軍,回到了衛拉特大軍中。當然,他是不會對別人實話實說的,這對他的聲名有汙。他只說自己拼死突圍出去,與軍士走散,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回到軍中。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