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君王有命,分封諸侯,不重用小人。小人也,謂之失德,之失才,之好利……。”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
“雨落之處,可以栽種。此有餘解乎?氣若細雨,撒心此處,可以德載物,耕心之骨血……?”
後面寫著個問號,那就是讀這一段的那人也拿不準自己想的是否正確。
再翻看,四書五經,也許不該稱為四書五經,應該是四書六經,因為歷史上失傳的《樂經》現在沒有失傳,依舊存在世上。
他對樂經比較感興趣,那是從沒看過的書。
“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教樂儀……”
這一章是再說樂師的職責,教化樂。再翻下去,記載了很多古曲,有《雲門大卷》,簡稱《雲門》,二十一世紀還存世。也有帝堯時代的音樂《鹹池》,又稱《大鹹》,還有虞舜時代的音樂《大磬》又稱《大韶》、《簫韶》。
很多都在現代被認為是失傳的樂舞。
翻過此篇,下面記載著音,樂起於上古,先民打獵,往往發現鳥兒叫的好聽,就用來作為聯絡的暗號,後來逐漸發展出人類自己的音樂。又因為世界太危險,人類處於底層,常被野獸殺戮。
先民發現音樂有神秘力量,可引動浩氣,於是就將樂單獨列一科,用來對抗猛獸。
作《樂經》注釋的那人和注釋《大學》的人不是同一個,字跡就能看出。此人用筆穩健,寫的是篆書,很漂亮。而且此人思緒周密,一些不確定的思想並沒有注釋,只是寫了“咦”字,代表此處需要多注意,應該是怕將後來人的思緒引偏。
夏弦瀏覽一遍,發現每一本書都有注釋,字跡是兩個人的,一個寫方塊字,一個寫篆書,篆書夏弦懂的不多,還需要學習。
方塊字就和上輩子沒什麼區別,某些很難辨識的繁體字,根據前後注釋,也能猜出讀音和意思。
快速的翻了一遍,夏弦才覺得自己才學不足。本以為自己身有另一個世界的知識,應該算是大家,但現在看來,自己所知不過滄海一慄而已,就連四書都沒讀懂。
怪不得心境到了,也無法晉級夫子,只因所學不夠。
他放下書,閉目消化一會。
又將箱子裡的紙張翻起,細細一看,那些紙張都是上品,雖然達不到禮器的級別,也算是十分難得。
他翻開紙張,忽然發現,在頁首的位置寫了一段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話是論語裡的一段,夏弦將論語讀過好幾遍,這段話他自然記得。
下面寫道:“省不持乎?習不知乎?”
意思是反省能持久嗎?學習能說不知道嗎?像是勸誡,告訴夏弦,要記得每日反省,不知道的東西就去學習。
後面還有一句話“以書為師,可知百事。以書為師,可以史辯。”
最後就是大段空白紙張,送紙的人和他打了一個啞謎,隱含敦敦教誨,多讀書,多反省,才能知道的多,才能從歷史上的人物身上,看出自己的不足,就像和那些人坐在一起辯論一樣。和現代那句“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異曲同工。
至於大段的空白紙張,夏弦隱約猜到,意思是留給自己做讀書筆記,隨時勸告自己要記得反省。或許,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以曾子的那段話,作一篇文章。
這是一種考驗,十有八九當自己覺得這些書都通了的時候,將答卷寫滿的時候,就可以換下一批書來看。
和讀書人交往真是傷腦筋,有什麼話他不直白說,而是和你打啞謎。大抵,這也是一種文人雅事吧!
夏弦想著,繼續往下翻。
下面的勸告更多,比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用在這裡,聯系昨夜自己幹的荒唐事情,意思就是“你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夏弦換位思考,自己這段時間做的過了,和孫劍初到乾龍沒什麼兩樣,於是出了一身冷汗。
半夜反思,他捧起論語讀起來。
論語是放在最上面的,送書人意思是讓他先讀論語。
夏弦沉下心,開始慢慢品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他真正的靜下心讀,有神秘珠子在,他不需吝嗇心力,不懼讀書讀死。
這一連貫的讀下來,他發現很大不同,加上注釋,眼前似乎有一位老者看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