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九章 察言觀色 迂迴繞進

在天命皇朝的官場中,有一些職務的品階,比副相甚至丞相還要高,另外還有諸多超品級的爵爺,可他們都不是相府的上級領導,並不能在丞相的面前擺上官威儀,更不能對相府的事品頭論足。唯一的例外是皇帝,可皇帝並非官員。在皇帝面前,官再大也是臣子,沒有自稱下官的道理。

既然餘懷謙要擺譜,邱定邦就決定順勢把他架到爐子上烤一烤,看他好不好意思當副相的上官。反正皇帝和朝廷高官都在旁邊看著,他也不怕餘懷謙難堪。可餘懷謙的心理素質好,居然就這麼坦然受之。有人看了雖然不忿,但當著皇帝的面,卻沒人敢多說什麼。

看餘懷謙皮糙肉厚烤不動,邱定邦暫時把這點意氣之爭放到一邊,正兒八經開始回答餘懷謙的問題:“……下官的意思,不是不還擊狼族,而是要算一算成本。下官是戶部出來的,別的事可能不明白,對戰爭的耗費卻心知肚明。永和年間,連續多年對狼族用兵,每年的耗費不下一千萬兩白銀,而當時的年度財政收入,也不過才四千多萬兩。幾十萬邊軍的軍餉、補給不能拖欠,爵爺、官員的俸祿要發放,河道、驛路等公共設施要維護,各種旱澇災害要救濟,正常年景下,每年也不過節餘二、三百萬兩。戰端一起,每年就有七、八百萬兩的財政缺口。”

“正因入不敷出,昏冥侯才開始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被天命拋棄。聖上稱制後,一改前朝暴政,廣施德政、與民休息。不過短短十年,民間戶口由一千二百三十萬戶增至一千四百二十萬戶,戶籍人口數由六千七百八十萬增至七千五百四十萬,財政收入增至五千多萬兩……”

邱定邦不愧他能臣的名聲,對於天命皇朝的家底,他腦子裡清楚得很。一連串的數字丟擲來,別人根本無法反駁。單純從這些數字看,成德皇帝的執政成績非常漂亮,比昏冥侯時期好多了。

可人類社會的複雜程度,遠非簡單的數字所能表達,或者說,遠非邱定邦挑選出來那幾個特定的數字所能代表。邱定邦洋洋灑灑地說完,別人都以為餘懷謙無話可說了,不想這個拗大夫名不虛傳,也做了充分的準備,轉手就拿出了一張紙條。

“戶部的事,都是相府在管,禦史臺不清楚。不過禦史臺監督天下官風,對各地百姓的生計比較關注,也從刑部得到些資料,這裡說給聖上和各位大人聽一聽!”

“成德元年,刑部有記錄的搶劫、強奸、殺人等惡性案件,共計一萬兩千三百六十四起,成德二年降至七千八百四十五起,成德三年降至五千六百三十起。然自成德四年始,此類案件又在逐步提升,且增勢愈來愈明顯,至成德六年反超成德元年,今年的統計還沒出來,去年是兩萬三千六百八十九起!”

邱定邦一說出這個數字來,朝堂之上響起了一片嗡嗡的議論聲。這個數字完全不符合邏輯,除了刑部和相府的人事先知情,其他人都有點接受不了。

禮部尚書吳成俊把大家的疑問說了出來:“憲臺大人,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為何惡性案件反而大幅增加?難道是我禮部失職,未能輔助聖上教化萬民,導致民間盜賊橫行?”

天命皇朝的中央機構十分精煉。相府及所轄的六部為行政部門,履行了政府的絕大部分職能。禦史臺為監督部門,大理寺為立法與司法的審查機構,這兩者職能單一,內部設定也很簡單,用不著多說,相府六部卻需仔細交代一下。

六部之中,以主管文官考核升遷的吏部為首,吏部尚書有亞相的俗稱,任何時候都排在其他尚書的前面。兵部主管武備及武官考核升遷,也就是說,軍隊的人、財、物他們都可以管,影響力可能不如吏部,卻比吏部更加實惠。工部管基礎設施建設,什麼修城牆、蓋官衙、鋪驛道、建水利,統統都歸他們管,簡直肥得流油。戶部掌管戶籍財貨,那是天下第一肥缺,比工部還肥。刑部掌管司法,實權相對小一些,但也還算不錯。

最差的就是禮部,主要負責朝廷一些大型慶典活動的籌備,以及所謂教化天下的職責。後面這個職責是虛的,因為教化子民是地方官的事。所以剛才吳成俊發言時,就主動提及了這個職責,因為他心裡明白,皇上不可能為此來處罰自己。

禮部雖然沒實權也不實惠,畢竟也是六部之一,禮部尚書同樣是朝廷的從二品高官。品階高又沒太多油水,便成為了朝廷安置某些名氣大、能力差官員的理想位置。而這些名不符實的官員,往往又脾氣比較大。為了安撫他們,朝廷透過輿論引導,把禮部尚書打造成為了一個所謂的“清貴”之職。

既然清貴,歷來擔任禮部尚書職務的官員,就都有點渾不吝。道理很簡單,名氣又大、位置又超脫,撈不到多少油水,所以不怕別人查,什麼話都敢說。吳成俊也秉承了這種風格,別人看餘懷謙與邱定邦槓上了,即使心中有想法,也不會輕易摻乎進來,連那幾位相爺都是如此。吳成俊卻不管這麼多,看餘懷謙說得熱鬧,他就只管插話。

餘懷謙正嫌沒人捧哏,也不覺得吳成俊打斷自己不禮貌,而是順著話頭往下說:“我也覺得奇怪,因此找很多地方官員諮詢過。覺得有點眉目之後,才派了幾個禦史、侍禦史下去,挑選幾個縣做了些調查,我這裡給大家再念幾個資料。”

“河北正定縣,計三千六百戶、一萬四千五百口,人均耕地十五畝、戶均六十畝。正定旱地為主,有部分水田,按這個人均耕地數目,溫飽絕對沒有問題。去年夏天,該縣有三千多人跑到縣衙門去開具遷徙文書……”

餘懷謙說到這裡,明面上看,已經完全背離了狼族入侵的主題,可卻沒人制止。相反,不少高官心中有數,反而忐忑不安起來:正定縣的事並非個例,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一旦追究起來,還不知多少人要受牽連。

吳成俊又忍不住插話:“正定我知道,窮鄉僻壤的,怎麼有那麼多人要出去做生意?”

受限於社會發展水平,天命皇朝普通民眾的活動範圍很小。一般的農民,在本鄉活動就足夠了,只有走親訪友時才需要出鄉,出縣的情況極少。活動範圍比較大的,一是官員,二是商人。可一縣之中,有資格做官的人沒幾個,剩下就是做生意的了,但也絕對達不到三千之數。

餘懷謙搖頭:“他們不是出去經商,而是出去逃荒!”

吳成俊點頭:“對了,去年北方數省大旱,河北最為嚴重,正定肯定好不到哪兒去。不過朝廷不是賑災了嗎,如何還有這麼多人往外跑?”

既然是災民,正定縣當然不可能給這麼多百姓開具遷徙文書,否則這些災民流竄出去,還不知會造成多麼惡劣的影響。可要讓百姓留在原地,就必須讓他們吃飽,這又超出了縣令的能力範疇。正因如此,當時受災嚴重的地區,有多起百姓圍攻縣衙、州府的情況,甚至把縣衙的人都打殺了。

餘懷謙的神色有點黯然:“歸根結底,還是出在朝廷典制上!”

吳成俊是真不明白,繼續給餘懷謙當免費的託:“我朝典制上承天命、下順萬民,凡事以百姓為重,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按照天命皇朝的民間傳說,天命皇朝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是那位神乎其神的張真人制定的,這話應該改成上承張真人、下順萬民才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命皇朝的高層,越來越不願意公開提及張真人。道理很簡單,張真人制定的這些玩意兒太煩人,簡直就是故意為難這些社會精英人士。

就說皇帝吧,誰不想後宮佳麗無數,他老人家卻規定皇帝只能有一後、四妃、十嬪。再說官員,誰不想發財,可張真人照樣在制度裡對他們進行了種種鉗制。單是這些制度也就罷了,大不了改了就是,可張真人還留下了忠實走狗守護仙人,誰若是敢去修改這些制度,守護仙人就會來找誰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