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步入暮年的我來說,貴族的繁瑣,實在令我吃不消。
於是乎,無意間我就把自己不合時宜的情緒從嘴裡漏了出來。
地中海的對面就是非洲,那裡有數萬人在忍饑挨餓,而且,他們的悲慘處境也不能說和歐洲人毫無關系。
然不會去想世界上還有人在挨餓的。
要創造某樣東西的人,腦子裡只會想著這樣東西。
當然,也有人以世界上的可憐人為主題創作作品,不過,這是另一回事。
什麼是藝術的本質是一種純粹的執唸吧。正因如此,藝術家可以隨性而作。
據說,達·芬奇的作品留下來的只有十多幅,他當然畫過很多作品,但基本都半途而廢了。
我聽人這麼說的時候忍不住笑出聲來,但仔細想想,他這十多幅作品養活了多少人啊。就比如盧浮宮,不就靠他養著嗎由於《達·芬奇密碼》一書的影響,全世界的人似乎都跑到佛羅倫薩來集合了,大街小巷裡,跟在揮舞旗幟的導遊後面走的遊客絡繹不絕,把條條街道都擠得滿滿當當。
金字塔不也一樣嗎,數千年前耗費大量錢財造出來的雄偉建築,直到 21 世紀的今天依然在養活著埃及人。要是沒有了金字塔,估計沒多少人會想去埃及吧。據說,以前還發生過這樣的事:戰爭期間由於煤炭短缺,在埃及的英國人為了開動蒸汽機車,就將木乃伊連帶棺材一併焚燒了。
你瞧瞧人類做過的那些事,真是不可思議,真是荒誕不經。就我個人而言,非洲數萬人正掙紮在饑餓的死亡線上,而我還在拍電影。
當然囉,我從沒想過我拍的電影會像蒙娜麗莎或金字塔那樣對幾百年後的人産生作用。拍電影無疑是一種純粹的浪費,但我就是喜歡拍電影。”
記者提問:“你看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自從我有了電影導演這個頭銜,來採訪我的記者們就常常提這個問題。
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野草莓》1),是跟我大哥兩個人一起在一個哥們兒的家裡看的,那時候盛行用錄影帶看電影。其實這部電影非常沉悶,有沒有字幕,孩提時的我覺得一點都不好看。
而且,我們在哥們兒的家裡為了看哪一部電影還打了一架,最後我打贏了,就選了這一部,倒不是我有多麼高的審美意識,我真的以為野草莓講的就是草莓種植技術。
所以,第一次看電影並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野草莓》至今仍是我心頭的一塊陰影。
電影膠片是每秒鐘放映 24 幀影象,使這些圖看上去在動的一種構造。
兩小時的電影就是 120 分鐘x60秒x24幀,它的意思就是,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有17 萬2800幀影象以嘩啦嘩啦書頁翻動的方式呈現在你眼前。
伯格曼先生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不論你從這17萬2800幀影象中擷取哪一幀來放大沖印,你都能得到一張無比精美的相片。這就是說,他的電影裡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
沒有別的話可說,就是了不起。我也是最近才剛剛認識到這種了不起的。
據說伯格曼生在正式開拍前,要反複彩排幾十遍。有人說哪怕演員站位偏了十公分他都會關火,我相信這是真事。”
記者說:“有人說您的電影【拍得很幹淨】,一般的導演在最初進入這個行當時,會忍不住電影裡面傾注更多內容,會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地方浪費很多鏡頭,而您會把不需要,冗長的地方統統剪幹淨,是嗎?”
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
1)野草莓
《野草莓》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畢比·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57年12月26日在瑞典上映。該片講述了年邁的醫學教授伊薩克在去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沉重往事,開啟了一段心靈救贖之旅。該片獲得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