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二人若有所思,“你說得對,且收著吧。倒是這綢緞可以用來做被面,我和你嫂子買的棉布做被裡,多做幾床被褥。然後再拿綠緞子做一件壓箱襖,旁人見了只會說咱們家的好,挑不出錯,你成親時穿紅緞子襖,橫豎襖外頭要罩著大褂子,外人瞧不見。”
這些都不用秀姑動手,除了出嫁所穿,其餘都是請全福人來做,她直接交給蘇母做主。
婆媳二人齊動手,裁了十六幅被面,八紅八綠,以細棉布為裡,八鋪八蓋,各有四紅四綠,襖面子也是一紅一綠,紅色襖面子留給秀姑自己做。
不僅如此,蘇家要給張碩做雙鞋,和秀姑的鞋拴在一起放進箱裡出嫁時帶過去。
幸而寒冬農閒,家家戶戶都有空,蘇家人緣又好,幫忙的人很多,棉花是早就彈好了,不幾日被褥綠襖等就做得差不多了,連回門鞋的鞋底都納好了。
回門鞋應該是女兒回門期間做好,帶回夫家分給夫家上下人等,但鄉村人家需要操持家務,很少有女兒回門在孃家住一個月,得提前準備好。
條件不好的人家只給夫家做鞋,俗稱半堂鞋,條件好的則是夫家連同叔伯家每人一雙。
張家不止老張祖孫三代,還有老張的三個繼母兄弟,雖因分家而疏遠,但在禮節上他們是張壯的親叔叔,叔嬸堂弟堂妹每人一雙鞋,堂弟媳婦和堂侄堂侄女同樣得有,總共得做二十多雙鞋,蘇母請了不少人幫忙,鞋的尺寸早就託李氏拿到手了。
當年秀姑嫁到周家時夫家連同叔伯家每人一雙回門鞋,這回蘇母自然不肯落人話柄。
張碩和秀姑成親時已經開春了,回門還要晚一些,不需給張家要做棉鞋,秀姑的紅綠襖也都是夾襖,蘇家節省了不少棉花,至於布料,上回雲掌櫃送的還剩下許多。
秀姑最忙,忙著繡花,忙著備嫁,兩個孩子的功課更不能落下。
她發現自己現在身處的年代很多風俗和習慣和自己生活的年代很相似,她不知道自己前世生活年代的風俗習慣是不是幾百年前就流傳下來的。
繡花很傷眼睛,為了保養雙眸,秀姑費了不少功夫,每天固定時間繡花,累了就立刻離開繡架去做別的事情,偷偷做眼保健操,並且吃了不少對眼睛有益的食物,大豆、花生、芝麻、雞蛋一類,甚至還向父母兄嫂討要了平時從山野裡摘回來的枸杞子、紅棗熬粥泡茶。
又過了兩天,明月才過來。
她來的時候仍然是婆子帶著大包小包,在秀姑房裡開啟包袱,“蘇娘子,我們老太太看了你的刺繡後讚不絕口,心中十分中意,這五十兩銀子是給你的定金,剩下五幅屏芯你繡得千萬仔細些,繡出和那幅牡丹圖一樣的水準,老太太必有重謝。”
“姑娘放心,我一定傾盡全力。”光定金就得了五十兩,完成後全款還怕少了她嗎?第二幅屏芯她已經繡了一多半,繡工絕對沒有退步。
秀姑滿口應承,眉眼舒展,臉帶笑容。
五十兩銀子足夠她為自己置辦一份體體面面的嫁妝了。
明月對秀姑的態度很滿意,接著指著包袱裡的其他東西笑道:“我們老太太想著天冷,故送一件青緞羊皮襖與你穿,外面有五十斤銀霜炭與你繡花時取暖,還給了一條火腿、一條鹿腿、一條野豬腿、一對兒風雞,留著你們過年。”
零零碎碎還有一些繡花用的物什,繡花針、小剪刀、繃子、繡線、繡布……凡是秀姑繡花需要的工具王家都備齊了,質量相當好。
為了同第一幅牡丹圖配套,繡布、繡線等都是選用雲掌櫃鋪子裡的上等白絹和絲線,好在秀姑眼光極高,當初買的白絹和繡線就是鋪子裡最好的,而王家此類物事一向是在雲家採買,因此沒有出現絲毫差別。
王家行事果然仔細,而且十分貼心。
銀霜炭極為難得,又名銀骨炭,出自京城附近的炭窯,上等銀霜炭乃是當世的貢品之一,居於小小縣城的王家到底是什麼來頭?居然一口氣送了五十斤給她。哪怕僅是中等銀霜炭,也足以她用一個冬天了。
秀姑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多想了。
事後,秀姑拿了二十兩銀子給蘇母做添置零碎嫁妝以及出閣酒席的花費,蘇母不肯收。
“娘,咱們一家人分什麼彼此?你不收我可就生氣了。你和大嫂雖然沒說什麼,可是棉花的價錢我知道,光那八鋪八蓋就需要七八兩銀子的棉花,幾乎把家裡的積蓄拿出一半了,聘金你們也沒留下。這銀子,您無論如何都得收下。”
一斤棉花六七十文,一床被子需要十斤棉花,十六床就是一百六十斤,蘇家存的棉花不夠,八成都是買的,還不算彈棉花的工錢,蘇家對她真是傾盡全力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蘇母聽她說得頭頭是道,又聽她說手裡還有三十兩,只能收下。
火腿野味什麼的都是王家送給秀姑的,她直接交給祖父和父母處理。
哪家都有人情往來,他們不可能留著自己吃獨食。
於是,火腿、鹿腿、野豬腿各切下三四斤下來,然後分成半斤一塊,蘇二叔、蘇三叔和蘇四叔每家每樣都送了一塊,張家、蘇母的孃家和蘇大嫂的孃家也得了,其中自然不會落下過繼出去的蘇奎,剩下的則裝進籃中高高地掛在樑上,和風雞留著蘇家過年。
蘇家本來打算年底賣三頭豬,留一頭殺了過年,現在有了這些東西,就只賣了三頭。
早就跟張家說好了,如今兩家結了親,他們家的豬又肥,足有一百三十多斤,張碩給的價錢比給旁人高一點,每頭豬賣了約莫兩千五百個大錢,剩下一頭本來打算過年殺的,但如今有了火腿等年貨,老蘇頭就決定留著來年三月辦喜事時宰殺。
蘇家多了七吊五百錢的收入,全家上下人人喜上眉梢。
秀姑替家裡歡喜了一會子,就將王老太太給的那件羊皮襖拆開,以老褐色粗布為面,由女式改為男式,給老蘇頭做了一件斜襟大襖,也將銀霜炭送給老蘇頭用。老人說屋裡的炭頭夠燒了,那銀霜炭留給她自己用。別說,屋裡燒著銀霜炭,果然暖和許多,她手指靈活,繡花的速度快了不少,閒暇時嫁衣都能縫上幾針,也有時間出門了。
喜歡棄婦再嫁請大家收藏:()棄婦再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